我们研究生的实习被安排在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驻地就在斗门镇东的太平村中。工作之余,大家询问周围有什么名胜古迹,牛郎织女石刻当然就是首选了!每年七夕节时,这里都会有庙会,平时确门可罗雀,甚至显得挺荒凉的。
汉武帝元狩三年,为训练水兵在长安城西南修建昆明池,两岸置牛郎织女石刻。班固《西京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正是描绘这一处景象。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变化,昆明池已经完全干涸了,但是可喜的是,两件石刻依然保存完好,并建有专门的庙宇,供后人瞻仰。牛郎织女石刻是用火成岩雕凿的两件圆雕作品,分别位于斗门镇东常家庄北和斗门镇东街棉绒加工厂院内,被称为“石婆庙”与“石爷庙”。
首先和老师同学一起前往的是“石婆庙”。下午四点开工,我们提前一个小时顺路向西北方向一拐,跨过灌溉水渠,转过一片树林,石婆庙就出现在路北边的高地上,坐北朝南,先后耸立着山门与大殿。大殿本有两座,南北而立,南面的前殿前一阵因为大火被焚毁,正在重建中;两殿之间新建有一石桥,在周围种着竹子,起名为鹊桥,挺有意思,就是简陋了些;后一座大殿内供奉的就是所谓的“石婆”,经考证应为“牛郎”。石刻位于大殿正中,前有供桌,殿内周围的墙壁上,绘着牛郎织女的故事画。“牛郎”身披红黄两色的绸缎,只露出头部,五官清楚,粗犷豪放。在大殿西侧的房屋内有一巨石,据说是牛郎织女的洞房内的石床,上有被褥和枕头,一侧也有供桌。
“石爷庙”不是很好找的,坐车在斗门镇十字下车向东,街北侧有一厂门,两侧挂着好几种牌子,其中有一个就是“斗门镇棉绒加工厂”。从这里进入,向东绕过迎面的厂房,后面有一座不显眼的小破房子,左下方有一块文保单位石碑,很是醒目。从房后的台阶可以进入小屋内,里面摆放的就是所谓的“石爷”,经考证为“织女”石刻。与“石婆”相比,“石爷”的面孔清秀了许多,成跽坐状。屋后原有一座所谓的东岳庙,前年倒塌,现在的建筑为新建,较为简陋。
记得过去在碑林博物馆做志愿者时,曾经听说过:为了保护牛郎织女石刻,两件文物曾经被转移到了碑林博物馆中。但是七夕节时,斗门镇周围的村民竟然成群结队地前往碑林,给“石爷石婆”上香。见于两件石刻在当地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馆最终还是将其送回了原处,供村民世代瞻仰。
参考文章:汤池《西汉石刻牛郎织女辨》,《文物》1979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