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与郭海文老师在作一个有关唐代公主墓保护的课题,昨天(3月20日)和郭海文老师以及本科生11级的贾琳珂、09级的武莹莹前往了蒲城,利用将近一天的时间,考察了桥陵、惠陵与泰陵。由于是与省文史研究馆的几位老师一起,所以不方便单独行动,计划中前往的惠文太子墓、惠庄太子墓、景陵、光陵和高力士墓都没能到达,只能择日了。
八点半从西安出发,经过京昆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就到达蒲城南面了,在县城小作停留,就直奔西北郊的桥陵。上一次来这里是2007年底,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太大变化,就是神道上的荒草少多了。
由横穿县城的106省道向西,驶入郊区后,北面的群山就映入了眼帘,不同于秦岭的郁郁葱葱,这里的山是光秃秃的,隐隐泛着黄色的光芒。就在这片群山中,自西向东埋葬着四位帝王,蔚为壮观。
向西驶出县城不久,一座牌坊在路的北面出现,一条公路从下方穿过,直达桥陵。据说牌坊所在的地点,就是桥陵鹊台的遗址,规模宏大的神道由此开始,之后向北,路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下宫遗址与陪葬墓区,尽头就是神道石刻群。
桥陵是唐十八陵中,继乾陵与昭陵之后,经过旅游开发的第三座陵墓,但还是比较冷清。桥陵的规模与艺术造诣是其他唐陵所不能比的,可是墓主却并不是一位能与之相比的显赫帝王,原因在于墓主李旦不仅有一个好儿子李隆基,而且去世在开元盛世时期,于是造就了桥陵。
桥陵神道两侧分列着诸多石刻,其中包括:华表1对、翼兽1对、鸵鸟1对、仗马5对、石人西侧9对东侧7对(原有10对,文革时毁坏了一些),蕃臣1件。其中一对翼兽较有特色,头顶有一小角,呲牙咧嘴,肩生两翼,肚下有祥云装饰的石柱支撑,尾巴拖地,四腿粗壮,很像传说中的獬豸。石翁仲体型巨大,头部比例也较大,面部表情各异,大多带有微笑,手握仪仗器,也是唐代的石刻珍品。
神道石刻群尽头是朱雀门的遗址,残存有两座土阙与石狮,近来的朱雀门门道与双阙进行了发掘,在门道处发现了柱础、门石、台阶和红色的墙皮等,同时发掘表明朱雀门两侧的双阙为三出阙。进入门道后,不远处就是毕沅所立的石碑,1984年用青砖将其包裹保护起来。
玄宫开凿在北面丰山的山腰,入口处的草很旺盛,明显不同于周围。过去墓道口进行过勘探,发现墓道内全部用石条填塞,石条上皆有编号,并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顺序整齐排列。有些学者以此推断,桥陵并没有被盗掘。
相关报告:雒忠如等《唐桥陵调查简报》《文物》1966年第一期;王世和, 楼宇栋.《
唐桥陵勘察记》《考古与文物》 1980第四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睿宗桥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
2011第一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