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缘梦圆书画超市
百度百科上的介绍
"利用通宝"明末清初吴三桂铸造的钱币,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记折银。也有光背和背“云”,背“贵”等字。文字书写颇为工整。
铸造历史背景:从“利用通宝”流通时间,看其历史意义。吴三桂举旗反清的主要运作方式有二种,一是武力推进,抢占地盘,扩充势力;二是发行钱币,激活经济,稳定人心。从某种程度上讲,发行钱币比武力推行的意义要大得多。吴三桂及其建立的王朝发行的钱币有三种。一是1674年吴三桂起事之初发行的“利用通宝”;二是公元1678年,吴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衡阳自立为皇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发行的“昭武通宝”;三是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在云南王府继位,改年号为“洪化”,铸造的“洪化通宝”。三种钱币共存时间仅三年,然而“利用通宝”生命力最强,从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后期,在漫长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别是云、贵、湘(尤以临澧地区为盛)把它夹杂在大清朝庭的钱币中流通,直至民国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时间之长,创下了历史上各个起义军和反朝廷的政治集团所发行的钱币之最。
为什么"利用通宝"流通的时间很长,其他两种钱币流通的时间就短呢?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下,伪币几乎是不可能流通和保存的,但″利用通宝"不但存世而且还流通,直至民国初年,这说明什么,说明"利用通宝"的意义一定不一般,甘愿冒着杀头、诛九族的危险去保存和流通!
从网上搜索到一些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为何取名「利用通宝」?
一般来说,通宝钱都会和年号挂钩,但是起兵造反吴三桂不受这条规则的约束。一种说法:「利用」是对民众说的,即“利民所用”。吴三桂懂得,想要拿下江山,必先取信于民,就要给民众以实惠。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另一说法:「利用」指利用各方势力保全自己。从利用军队制衡明政府,到利用李自成要挟清政府,再到利用清政府剿灭晚明政权,吴三桂善于玩弄权术,在利用与被利用之间游走。
二、反政府货币之最
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清朝统治趋于稳定,可利用通宝却没消失,一直沿用到清政府下台。
从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后期,在漫长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别是云、贵、湘(尤以临澧地区为盛)把它夹杂在大清朝廷的钱币中流通,直至民国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时间之长,创下了历史上各个起义军和反政府集团发行货币之最。
三、为何流通时间如此之长?
其一,当时天下未定,汉人对于满清政府不满,这对反叛军极为有利,
「利用通宝」 在此时发挥着割据势力,收拢人心的作用。
其二,汉人的政权,汉人的货币更容易被接受。
「利用通宝」对于清政府来说是如鲠在喉,它所承载的汉人集团对满清政府的抵触情绪,让历任皇帝都如坐针毡。
以上就是网上对"利用通宝"的普遍认知和理解!后面的二、三的解说本人基本认同,因为是事实存在,这样的解释说的过去,但第一条最根本的对"利用通宝"的解释不敢苟同!
首先"利用通宝"的发行时间为1674年,吴三桂准备起义的时候!这时候他还没有正名,还是清政府的平西王,不可能用帝王的语气和老百姓对话。"利用"这个钱名一定对吴三桂有利,并且代表什么意思!"利用"这个钱名一定对清政府具有杀伤力。并且"利用″这个名字一定能用高、大、上解释得通,甚至代表上天的意思!
说文解字上的解说:
【利】字本义为:刀剑锋利,刀口快!
【用】《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卫宏说。”会意字。本义是施行。因为卜中,所以可以施行,就叫有用。许慎说用是会意字,但他又说了,这是卫宏的说法(卫宏,东汉著作家、学者,山东人),显然,许慎对这种说法,有怀疑,吃不准。
关于这种说法,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有说明:“凡事物可施行者,以无过、无不及为善,犹俗言合式也。”就是说,卜中,就是卜得合式之事则施用之。所以“用”是“卜、中”的合体字。
"利用"二字的本意就是:把锋利的刀剑使用起来!可以引申为,咱们大家团结一致,拿起锋利的刀剑一起推翻蛮夷,恢复我汉族统治!!
说白了,就是起义前夕,一种宣传,一种口号,就象推翻元朝的时候,八月十五吃月饼,杀达子一个意思!那不造这么多钱币就没有意思了!
先看看《易经》中益卦的爻辞以及其含意,就会明白制做"利用”通宝用意了。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