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北魏诗歌“口语”与“叙述”的诗意(魏文文)

(2024-05-31 09:26:54)
分类: 转载记录
寻找北魏诗歌“口语”与“叙述”的诗意
魏文文

谈论北魏诗歌之前,需要厘清两个重要的诗学概念,一是“诗叙述”,二是“口语诗”,它们是解读北魏诗歌的两把钥匙。

古往今来,诗歌从本源、内涵以及审美特征上看都是“抒情的”,“抒情独大”的现象逐渐地遮蔽了诗歌的叙述功能,甚至将“诗叙述”限制在“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的狭隘范围之内,不仅掩盖了文类意义上叙事诗的光环,更忽视了修辞意义上的“诗叙述”问题。事实上,中国诗歌从源头上就显示出丰沛的叙述特征。最初,先民们为了方便记事,摸索出结绳、刻锲、绘画等多种具有明显叙述特征的记录手段,并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为诗歌叙述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切实的基础。无论“言志”还是“抒情”,归根结底都要通过诗歌本体表现出来,因此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基本特征不仅在于其偏重主观展示性的抒情,也在于其客观的叙述特征,这一特征是诗之为诗的基本要求。

另一个需要厘清的概念是“口语诗”。尽管“口语诗”自诞生以来曾遭受非议,但是它却代表着一种从“口语”出发的语言本体论思潮的萌芽与兴起,而“口语”自身的日常性、现实性、当下性、具体性也为诗歌叙述提供了话语基础。正如“第三代”代表诗人韩东在“口语诗”写作实践中指出的,“口语是一块原生地”,诗人只有进入到这块原生地,“诗人们的语言之树才能从此茁壮成长起来。忽略口语,即是忽略了根本”。进入新世纪,中国“口语诗”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口语诗”依然被打上“简单”的标签。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读者往往聚焦“口语”二字,而忽略了“诗”的特质。事实上,“口语”仅仅是一种叙述形态,或者说是一种通向诗意的语言媒介,诗意、诗性才是“口语诗”最终的追求。

明晰了“诗叙述”与“口语诗”的概念更容易走进北魏的诗歌,“口语”与“叙述”正是北魏诗歌两大重要特征,也与他多年来秉承的诗学理论相契合。北魏1979年开始写“口语诗”,40多年的研习经历让他悟出了以“去中心写作”为核心的“平面诗学观”,这一观念曾被评论家、诗人赵东称为“还原性写作”,即通过日常生活的口语化叙事,“让诗歌回到本真的状态,让生命展现出本来的质感和恰当的力度”。我认为“去中心写作”蕴含着一股叙述语言与日常生活之间相互拉扯的张力,张力的不断碰撞下展现出的是一种“敞开”的诗学观。换言之,以“去中心写作”为核心的平面诗学观本质上是一种“敞开式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是语言、生活、自我的敞开,也是诗意与诗性的敞开,只有当语言、生活、自我逐渐回归日常叙述时,口语诗才能找到属于它真正的落脚地。因此,北魏诗歌写作中的“口语”与“叙述”,相辅相生,形成了独特的“口语化叙述”,剥离了日常生活的单一性抒情,试图寻找语言的生活性与生活的叙述性。如被大家频繁提及的《一个虚构的人》:

午后小眯了一会/也不知道眯着了没有/总之一个虚构的人/出现在这个午后/许多人向我笑/我不认识他们/但我还是慌忙说/我在寻找一个老朋友

全诗只有8行,叙述了午睡这么一件容易引发共鸣的小事,诗人的叙述充满了张力,不经意间拨动了现实与梦境的密码,打开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诱发了读者对人与人、人与梦境、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的思索。从诗歌叙述理论上看,这首诗叙述主体、叙述客体、叙述事件存在着多义性,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前两行,交代了叙述的时间和事件,也为叙述主体“一个虚构的人”出现提供了环境背景。第二个部分为,人物登场吸引着读者,虚构的人是谁呢?作者却没有明说,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期待空间”。第三个部分是,“许多人向我笑/我不认识他们/但我还是慌忙说/我在寻找一个老朋友”,随着事件与语流的推进,诗人看似并未叙述出多么深刻的情感、深奥的道理,但是寥寥数语却把整首诗的多元化、多义性叙述推向了高潮。谁是“这个虚构的人”,如果与前两个部分对照细读,可以猜测“这个虚构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可能是诗中出现的“许多人”(陌生人)、也可能是诗人正在寻找的一个“老朋友”,在现实与梦境中,诗人通过一个虚构的人与周围的人(包括自己、陌生人、老朋友)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但是这种多义化的联系又被诗人以并非真实的形式(梦境)呈现出来,不禁让人重思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与隔膜、人与社会的信任与期待,而现实与梦境的互文与同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情感叙述的力量。日常生活的口语叙述为读者带来了更多敞开式思考,诗人看似零度抒情,实则在日常生活叙述中逐渐生成了叙述的诗意。

北魏的口语诗是有力量的,在一件件日常生活事件的口语叙述中,如“春风化雨”般打开了多面向、多维度的思索,与现实叙事的单一化、表面化、固定化不同,诗人通过口语的方式充分展现了日常生活与口语叙述的诸多可能,以心照应,彻底打开了生活到诗歌以及诗歌到生活的隐秘通道,开启了诗人口语诗叙述的诗性。(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