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用壶~清代螃蟹竹镂八方来财紫砂大壶(名家友兰制陶款)
《咏茶之壶》汉御天下
沸煮五湖四海水,
容藏九洲八方茗。
一瓢洗尽世间浊,
满园飘香已无忧。
本壶尺寸长约35公分X高18公分,体形庞大,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超凡脱俗。雕塑与镂雕装饰兼具,技艺精湛,紫砂壶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在紫砂史上是少见的。整壶呈竹篓纹雕刻,壶钮是镂空成型的圆,在编排有序的篓外,有两只螃蟹和一只海螺分别而立,十分具有生机,竹篓青蟹纹雕,形象逼真。竹篓壶整个壶身犹如一个刚编好的竹篓,把、嘴均为竹节,壶盖与壶体纹路相同,竹子寓意的“清风高节”与紫砂壶的“清风雅韵”一拍即合,进一步增加了紫砂壶的艺术表现。壶身线面修饰平整,壶流粗壮上翘,壶把扣于壶身,壶形完整,落款明确端正,方印款识“友兰制陶”。此壶与馆藏的“大清乾隆年”款壶形制相似(见下图),由此可见,此壶应属于宫廷指定名家邵友兰烧造的皇室用器。本藏造型新颖,细腻精致,充满大自然的生动情趣和人文气息,韵味深厚,寓意吉祥,螃蟹横行四面八方,祈愿八方来财之瑞兆。整壶有乾隆时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藏与下图馆藏乾隆年制款 竹篓青蟹雕纹紫砂壶形制相近似,仅有设色差异。
其中近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也有制作,下图为顾景舟款镂空雕竹筐蟹螺紫砂壶 长:14.5cm 高:8.5cm 重:1810g
此款螃蟹竹节镂空纹紫砂,在编排有序的篓外,一边有两只螃蟹,另一边有一只螃蟹和一只田螺,分别而立,竹篓螃蟹纹雕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壶把、嘴均为竹节,壶盖与壶体纹路相同,竹子寓意的“清风高节”与紫砂壶的“清风雅韵”一拍即合,进一步增加了紫砂壶的艺术表现。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对于许多美食爱好者来说,秋天里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吃螃蟹了!也难怪晋代的“蟹痴”毕卓曾言:“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在紫砂艺术圈里,吃蟹,也要讲究格调。他们将美味与紫砂壶完美结合,用艺术的手法,成为紫砂界的美食风向标,为金秋平添了许多趣味。“蟹篓壶”以鱼蟹满篓来表达对人们的祝福,祝福人们满载而归,丰庆有余。
中国的竹编纹器具,早在汉代已神彩飞扬,可谓历史悠久。竹编纹有“宽蔑”、“细篾”之分。其何时何人引入紫砂壶艺?目前难以考证,但民国时期已有“竹编纹”紫砂壶、紫砂花瓶等,确是事实。传世的竹编纹紫砂器很少。
<作者简介>
邵友兰,清道光年间人,是当时的制壶名家之一。《宜兴县志》载有其曾为清宫制作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他的传器。也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顾景舟之曾祖父采风公(音)娶清嘉道年间制壶名手邵友兰之孙女为妻,因邵氏是紫砂发源地上袁村望族,故他们这一支从湖洋渚迁至上袁村,从此顾氏与紫砂结缘,家人均以紫砂制作为生。其伯父和父亲顾炳荣的制壶技艺均由其祖母顾邵氏传授。
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友兰制陶”等,此件紫泥仿古壶曲线优美且丰润端庄。包浆自然浑厚,钤印清晰、美观。
邵友兰,生卒年不详,应系乾隆晚期至咸丰年间人,据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记述:“与邵大亨同时的邵友兰,年龄稍轻,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同治初年,享寿颇高。”邵氏于道光年间为朝廷制作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紫砂友兰款诗句温壶”,记载为清嘉庆朝。
欢迎大家赏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