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御用极品珍玉~战汉黄玉龙头玉钺(真正的蒸栗黄玉)
《咏极品蒸栗黄玉》汉御天下
蒸栗黄玉惊尘世,自古帝王创传奇。
一代奇石有乾坤,超凡脱俗留美名。
《咏极品蒸栗黄玉二》汉御天下
金玉系良缘,黄晃御皇宠。
袭承圣贤志,德馨满天下。
和田黄玉,顾名思义,是指黄色的和田玉。“玉,石之美者”。《本草纲目》记载:玉有润心肺、养五脏、柔盘强骨、利血脉等功效。黄玉作为新疆和田玉的四大主色玉之一,晶莹剔透、柔和如脂,质地细腻、滋润,以色黄正而骄,润如脂者使其身价不匪,它稀有罕见,是玉中的珍品。
黄玉温润、细腻,其声若金磐之余音,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他最具中国文化,像一位世家王子,翩然而处变不惊。他成熟内敛,不事声张,谦虚和顺的外表之下,充满生气却又那么坚定不移。无论在秦歌汉赋还是唐诗宋词中,他都那般光艳照人,从未在光阴更替中失色。
黄色似金,大地的颜色,火焰的光彩,被佛教和帝王们视为神圣的颜色。黄玉除独有的庄严华贵的色泽外,在我国古代,黄色代表王者之色,并为宗教所用,有崇高、华贵、威严、神秘之感。黄色被认为是阳光和大地之色。如后汉刘熙的《释名》:“黄,晃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黄,土之色也。”象征着能使万物生长的阳光和土地,受到人们的崇尚。黄色与黄金同色,又让我们想到“古来金玉系良缘”之说,黄玉似乎融合了金与玉的天性,使其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更深的文化底蕴。
黄玉产于新疆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的且末地区,极为稀少,产出块度也较小,主要有淡黄、甘黄至黄闪绿色。黄玉的颜色一般比较淡,黄色鲜艳,浓艳的极为罕见,优质黄玉价值高于羊脂白玉。
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古人以“黄侔蒸梨”者为最好。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经济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为“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自古为皇家喜爱及 专用。
黄玉 硬度大,达到6.5,质地细腻,韧性强,具有典型的油脂光泽,精光内蕴。通俗地说,就是要像鸡油,油油的,糯糯的,酥酥的。
黄皮沁籽料能称为黄玉的必须是里面的肉质也被沁色为黄色,内外色一致,不露白、黄色不是由外向内变淡的才能称为黄玉。否则就是黄皮籽玉。
一般而言,黄皮沁籽料的黄玉较为常见,黄玉原生籽料则稀少得多。两者的区别在于硬度和皮色。黄皮沁籽料的硬度要远低于黄玉原生料,也低于一般的仔料。黄玉原生籽料除了玉质是黄色之外多半带褐色皮或红皮,而黄皮沁籽料的黄玉则内外色调统一均为黄皮色。
黄玉是典型的气成热液矿物,产于花岗伟晶岩、酸性火山岩的晶洞、云英岩和高温热液钨锡石英脉中。古人以“黄侔蒸梨”者最好。因含杂质而呈现出不同的黄色,由淡黄、甘黄至黄闪绿色。又可分为蜜腊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米色黄、黄杨黄等。其中色如新剥熟栗色者为贵,甘黄玉、焦黄者次之。黄玉的结晶颗粒普遍都比较小,但是能量温暖、厚实、穿透力强,对应太阳轮,是十分平和稳重的玉石,能带来温暖和勇气。
东汉文学家王逸《玉论》中载玉之色为:“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黄赤者绝无”。物以稀为贵,正因为黄玉稀少,加之色泽的独特性,使其身价在玉石交易市场中长期走高。和田玉的黄玉硬度高,达到摩氏6.5度,质地致密细润,韧性极强,具有典型的油脂光泽,光芒内敛之性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极好的雕刻玉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黄玉如灿烂星空中璀璨的星子,散落在色彩斑斓的玉园中,它给人以温润坚贞的质感,是大自然亘古未变的结晶,与繁星同样闪烁着永恒的光芒,令世人爱慕不已。
和田黄玉的颜色是原生的黄色,还有一种微微带有黄绿色的嫩黄色。颜色浅了不能称为黄玉,颜色偏绿叫“黄口料”(黄绿色的青玉),偏褐色又显色气不正。颜色纯正的黄玉产量很少,可与羊脂玉相媲美。在划分糖玉和黄玉这一点上,鉴定分类时考虑的是将原生颜色的划分为黄玉,次生氧化致色的划分为糖玉(1985年出版的《新疆的宝石和玉石》中是这样划分的。)
黄玉的品质级别怎么划分呢,有的专家认为把黄玉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黄玉:颜色呈深黄色,柔和均匀。质地致密细腻、坚韧、滋润光洁,半透明状,油脂-蜡状光泽。基本无绺裂、杂质等。
二级黄玉:颜色由淡黄到深黄,较柔和均匀。质地致密细腻,油脂-蜡状光泽,偶见无绺、裂、杂质等。
三级黄玉:颜色淡黄,柔和不均匀。质地较致密细腻,蜡状光泽,常见无绺、裂、杂质等。
以“蒸栗”来形容玉石极品色泽的记载,仍以曹丕说的“黄侔蒸栗”为早。自然界中各种颜色都有多种,黄色也有多种,古人选择蒸栗黄为最好的黄玉之色,是长期观察比对后的结论。
蒸栗之色是一种带人为因素的黄色,为栗子被水蒸熟后外表产生的色泽,表示了一种最为润泽、凝重、熟化的极致黄色,这种黄色不同于生的栗子黄色和任何其它的黄色,明确表示出这种色泽的结构质感,即不单是其颜色,同时包含了透度、细密度、润度等直观视觉。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人对形容其它玉色也是一样的。
蒸粟黄玉一直是为古人所最贵重的美玉,明人高濂《遵生八签》说:“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以黃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为偏色,時亦有之故耳。今人贱黃而贵白,以见少也。然甘黃如蒸栗色佳,焦黃为下”,认为黄玉要贵于白玉,其甘黄之说应延自《格古要论》:“黄玉如粟者为贵,谓之甘黄,玉焦黄者次之”。但从曹昭将论玉的排列为白、黄、碧、墨、赤、绿、甘青、菜玉来看,明初时民间大概黄玉也未必贵于白玉。当然高濂的说法不会是没有根据的,至少迄今为止,还不曾见有明清时民用的和田黄玉器物。“今人贱黃而贵白,以见少也”,是说民间的黄玉太过少见,或者根本不准使用,一般的藏家玩家们也只能以玩白玉为主了。
古人重黄玉,与长期的观念和帝王统治者重视黄色有关,《周易•坤卦》“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文言》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汉书》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宋代王懋的《野客丛书》说:“自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至明皇天宝间,因韦韬奏‘御案床褥,望去紫用黄制’,而臣下一切不得用黄矣”。大约唐代开始禁止民间使用黄色,以后历代皆对黄色尤其是明黄、姜黄色多有禁止,宋代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也以黄袍加身来显示自己登上了皇位。清制,明黃为帝王专用色,贵族只能用深黃色或稍帶紅色的杏黃色。蒸栗黄玉以其色泽和稀少,当然只能是皇家帝王们所专属,存世极度稀罕,可遇不可求的绝世美石。
蒸熟的栗子颜色:
玉钺是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独有的玉礼器,也是军事统治权、战争指挥权、王权集于一身的礼仪玉器,新石器时期的玉钺,是对战场短兵相接时,贴身厮杀武器石钺的玉礼化,逐步演变为“以玉为兵”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古代玉钺的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仪仗玉钺主要是在及其重要的场合中用以示权,也是统治者增添威仪的器具,以便保持统治者的崇高尊严。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还有《史记.周本纪》记述周武王指挥牧野一战时,“左权黄越”就是玉钺象征军事指挥权的历史佐证。“虢季子白”青铜盘是西周时期重要器物,器内壁铸铭文“赐用钺,用征蛮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柄青铜钺上铸有铭文“作兹军斧,以警厥众”,可知至战国时期,钺始终用以显示军权的象征器。汉代《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君主在授命将军时,需《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持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这种操钺授命礼仪,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
本品为极其罕见之蒸栗黄玉圆雕龙头玉钺,尺寸长高11x7cm,年代战汉或以前,色彩浓郁如蒸栗,其表皮白沁就如蒸熟之粟米之状,分布自然,包浆厚道,光滢油润,色泽统一,老气凝重,熟滑可喜,质地温润,抚之柔滑,细嫩如婴儿肌肤 ,并带用红色沁、褐红沁、咎裂与蚀孔,沁色过度自然,雕工琢磨浑熟,砣轮与管钻痕迹明显,磨损自然,有对穿孔,曲线优美,极其圆润,以阴刻纹勾勒出有羽翼之龙头与斧钺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形象,生动创意,王权与吉祥浑然一体,权贵威仪!整器圆润饱满,富足有力,栩栩如生,神韵非凡,巧夺天工,表现出顶级的琢玉工艺水平,又是使用只代表王权(帝皇)的龙图案及其专享的极品蒸栗黄玉为材质雕刻斧钺,更体现出本品无以伦比的极尊地位与皇权信物,尤其珍贵罕有。同时它也是反映古代历史,文化以及工艺智慧极其珍贵的历史遗物。欢迎各位同好雅客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