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丞公潘斯濂家传(八)
潘斯濂回到京城后,同治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宫亲自召见了潘斯濂。1873年时,慈禧太后38岁,同治皇帝17岁。同治皇帝大婚后不久,才刚刚亲政。看见这位经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52岁老臣子潘斯濂,年轻的同治皇帝可谓百感交集。看到潘斯濂体质消瘦,一面劳瘁,同治皇帝就十分关切地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还了解了他到山东督学的情况。临别时,同治皇帝叫潘斯濂靠近身前,潘斯濂连忙双膝而行,来到正大光明牌匾下的龙椅前。同治皇帝握着潘斯濂的手掌,关切地对他说了,读书人身体通常都比较多毛病,要潘斯濂注意调养休息,要珍重爱惜自己的身体等话语,如同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潘斯濂真是感动异常,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君主,对一位老臣情真意切的关怀,令潘斯濂感恩流涕,热泪簌簌难止,使他对大清帝国的光明未来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回京面圣的感人情景令潘斯濂终身难忘,后来在家时经常对儿子提起当时的情节,勉励儿子要勤奋用功,忠君报国。长子潘誉徵还把当时父亲的描述详细地记录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后来也被收录在他的《清芬集》中。
虽然战争慢慢平息,但面对之前民众的大规模暴动,统治者也不敢怠慢,慈禧太后不得不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在中国掀起的所谓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组建了自己的现代海军,即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创办了中国的军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采矿冶炼业、电报通讯业、造船业、纺织业,还建立“同文馆”,即后来村头村进士潘敬(伯镛)所就读的“京师大学堂”之前身,后来又改为北京大学,“同文馆”专门翻译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现代科技人才,此外朝廷还向国外分批派送了幼童留学。
中国在同治朝这段时间,经历了一段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时期,可谓百业方兴,民间工商业也迅速得到发展,百姓也过得比较安稳,民众眼界也逐步打开,历史上称之为“同治中兴”时期。而南海西樵的村头村潘氏族人,也是在这段时间进入最辉煌鼎盛的时期,作为村头潘氏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潘斯濂,尽管身体多病,但此时也进入了他个人事业的稳定高峰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