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丞公潘斯濂家传(二)
(二)二甲进士
道光丁未(1847年),潘斯濂终于在京城会试中杀出重围,荣登贡士榜,然后走进紫禁城的保和殿,参加由道光皇帝亲自命题的殿试。由于他成绩优秀,殿试为二甲第三十名,复试过关后,参加朝考又得了一等第二十名,最后由皇帝金榜题名,钦赐进士出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清朝政府未来高级官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也实现了南海西樵村头村潘氏族人数百年冲刺科举的最高目标。潘斯濂同科的进士中,还有后来脱颖而出、成为封疆大吏的李鸿章、何璟、郭嵩焘、沈葆桢等名士。(图为1847年26岁的潘斯濂考中进士时所用旗杆夹及今斯濂公的两位玄孙)
潘斯濂考上进士后,为本省本邑赢得了光彩,全村上下无不欢天喜地,西樵村头村潘氏大宗祠门前竖起了高高的进士旗杆。而潘斯濂家里的长辈们也是无限荣耀,他们均受到朝廷的特别封赏。其中,高祖父谨川公、曾祖父祥斋公均获追封儒林郎从六品爵位,祖父思园公潘进、父亲云鸿公潘以翥均获追赠奉直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爵位,潘斯濂的叔祖健明公、健良公、伯父潘懿修、潘敬修、潘协修及上述所有长辈的配偶均获得相应的封赐,可见古代科举考试荣登为三甲榜中的进士后,是何等的光宗耀祖。(图为潘斯濂科举及第后回乡祭祖的情景)
清朝时,国家的“教育厅”和最高学府合称为国子监,位于今天北京的孔庙内。每期科举考试结束,皇帝御笔一批,题名金榜终于公布了,三甲进士的排名就此尘埃落定,优秀者被选进翰林院培养。这时,国子监会把该期所有进士的金榜题名资料刻到一块大石碑中,然后把石碑树立在国子监中,以激励后人。这种篆刻的石碑称为“进士题名碑”,今天刻有潘斯濂、李鸿章等进士册封资料的道光丁未科“进士题名碑”仍摆放在北京孔庙中供人参观。(图为道光丁未科进士题名碑,今天存放于北京孔庙的花园内,石碑编号为第127号。)
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清朝翰林院和国子监的一些区别,即翰林院是培养政府高官的学术研究机构,而国子监就是官方培养未来进士的最高级学府,国子监的教育功能在清末时被“京师大学堂”所替代。
到了庚戌年(1850年),潘斯濂在翰林院以优异成绩获授编修之职。但由于潘斯濂一向有痰喘的疾患,在京城居住了三年,十分不习惯那里的寒冷气候,这时潘斯濂的母亲梁太夫人患了重病,于是他就向朝廷请了长假,回到南方的家中,竭诚尽慎地侍奉自己的老母亲梁太夫人,令梁太夫人十分宽心。潘斯濂偶然出游,必定会先嘱咐好家人,注意要细心照顾老人家的起居饮食,吩咐妥当后才会出门。出门归来,也会先询问母亲的状况,知道家人不负所托才会安心。慢慢地,母亲的病情也好起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