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丞公潘斯濂家传(一)
前 言
《潘斯濂家传》主要参考南海西樵村头村的大清举人、户部郎中潘誉徵的文集《清芬集》中的《皇清诰授通奉大夫
赏戴花翎 奉天府府丞 兼提督学政 随带加三级 前翰林院编修
显考莲舫府君行述》。另外还根据潘斯澜所整理的《潘氏家谱》、《潘氏家训》、《思园公墓志》,以及《清实录》、《清季职官表》、《清朝御史题名录》等材料补充有关内容,全篇分为十六节。所有故事均参照历史材料整理编写而成,以确保该家传内容的真实性,希望大家对潘斯濂前辈的历史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南海世德堂第24传孙
文生 广州 2013年春)
(一)考上举人
潘斯濂,字_兆端,号_莲舫,南海县人,世居江浦司的凤乡。潘斯濂的祖父叫潘进,为候选州州同,诰赠资政大夫,兵部员外郎加七级,思园公潘进的事迹已记载在南海志中。祖母区氏,诰赠夫人。
潘斯濂的父亲名潘以翥(号_云鸿),为南海县邑庠生,后来诰赠通奉大夫、顺天府府丞加三级。潘斯濂的母亲梁氏,诰封夫人。潘以翥有两个儿子,斯濂为长子,斯湛为次子。次子潘斯湛为道光己酉科举人(1849年),任职内阁中书。
潘斯濂年幼时就十分聪颖,与众不同,他的祖父思园公出行时总喜欢把他带上,而潘斯濂见到宾客时都很懂礼仪,举止得体,有如成人,宾客们都觉得很惊讶。少年时潘斯濂与族中其他子弟一起在乡中私塾读书,他的堂叔、道光甲午科举人潘以翎曾是他的启蒙老师。到了道光己亥(1839年),18岁的潘斯濂拜前学使戴文节公为师,开始发力科举。也在这一年,潘斯濂成亲了,娶了本乡的黎氏过门。
1837年,潘斯濂的祖父,也是村中最早开辟万顷沙田产的思园公潘进弃世,享年七十一。而潘斯濂的父亲潘以翥由于身体长期较弱,又要兼顾家族的沙田事务以及村中子弟的教育之事,加上历年科举考试,屡不得志,常感郁闷不欢,结果在1840年,年仅四十三岁的潘以翥就不幸病故了。潘斯濂哀痛之余,愈加发奋,以圆父亲未竟之科举入仕心愿。于是其学业文章都大有长进,终于在1844年秋天,道光甲辰中式恩科乡试中脱颖而出,以全省第18名的成绩考上举人。(图为1844年秋天潘斯濂23岁考中举人时村中所制的旗杆夹)
1846年道光丙午,潘斯濂的长子潘誉徴出生了。由于思园公已故的长房嫡孙潘斯鬯[chàng]无嗣,家中几位年长的“斯”字辈男孙之间互相约定,谁最先有男丁就把他的第一个儿子过继给思园公的长房,以承继长子嫡孙的香火。所以,当时潘誉徴就如约过继给了潘斯鬯,成为思园公的嫡传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