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西樵村头村习俗
回忆录作者:潘彬(南海世德堂第23代孙)写作于1997年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正处在八年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各乡村纷纷恢复正规小学校,村头也不例外,当时由一位从广州到来的黄老师主办(即黄一中老师,其妻为村头村女子)。复校工作很艰巨,既无充足经费又缺师资。但村人十分热心,为的是使子弟有就读机会,不少人为复校出来义务协助,如清理场地,收集桌椅,粉饰校舍,修篮球场等。校址仍选在大祠堂,初期定为“百滘乡七堡国民学校”,以后更改为“百西小学”。黄老师真是学校的“开荒牛”,并在此执教了几十年。以后学校不断扩展,黄老
师立下不少功劳,新校社的兴建是九十年代的事情。
处于战乱的岁月,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人们朝不保夕,不饿死已是最大的幸运,简直没有文化娱乐的奢望。以前各乡有“洪圣公”出游的盛举,每三年一届,沦陷前是最后一届,且这一届非常隆重,邻近几条乡村联合举办,规模很大。巡游队伍有八音鼓乐,舞狮龙以及佛山飘色等。各乡村在主要的道路上设置香案迎接神圣,村头的大祠堂更为隆重,搞一个行大礼的迎神仪式,据说这种礼节很复杂,也很讲究仪态,事前要经过严格的排练,参礼的人经过严格挑选,还需自备长衫马褂,大概是阵势越大越能显摆本村的实力。至于酬神演戏不在话下,当时在大祠堂之前摆放三支土炮,神到放礼炮三声,以示隆重的欢迎。这种轰动一时的迎神活动,沦陷后就不复存在了。
以后在某些神诞有过小的庆祝活动,过年新十五在社坛塘搭戏台表演木偶戏,在华清大厅搭戏台演粤剧大戏,由下乡班的剧团演出,场次很多。有些村民沉迷其中甚至耽误了农事,后来一些父老出面制止方罢。大岗墟沙岗顶偶尔也会搭棚演粤剧,而狮子采青是正月常见之事。
大的娱乐活动销声匿迹,小的娱乐又冒出来。一次在欲莲祖祠内有人正玩弄旧的留声机,播放着歌林唱片公司的唱片,围满一大堆人凑热闹,播放早年薛觉先的粤曲“神眼娥眉骂东宫”、白驹荣的“客途秋恨”等。这种唱机需经常磨锐唱针,且音质一般,不过也算是一种免费娱乐。而小孩觉得新奇,不知如何发声,从中可得到一些知识。
某位叔伯早年从事于下乡的戏班,晚年退休家中,懂得各种粤剧音乐,经常在家里拉动二胡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常引得满屋子人,爱好粤曲的人也常高歌一曲,后来有人带来洋琴和吉他则更为热闹,每晚必唱几支“胡不归、情深恨更深、紫坭留痕”等名曲,后来有人学会弹奏“何日君再来、离歌、流水行云、平湖秋月、两打芭蕉”等粤曲。战后初期,有人带进新的唱机,开始听到小明星、徐柳先等的唱片名曲,不久又有人带进干电池的收音机,也听到广州革新广播电台每日李我先生播讲“潇月白”的故事节目。此后流行曲逐渐出现,又引起一些人去学唱“夜上海、三月杜鹃花”等歌曲。
以前村头村可算得上是各乡望族,一般都懂得尊卑礼仪,早上见面打招呼,见到长辈叔前伯后,总算是气氛融洽,真正“牛精野蛮”者只是个别。村人的风俗习惯与西樵一带的地方并无太多区别,以下回忆过去逢年过节以及婚嫁习俗。
农历新年与其它地方一样被视为最隆重的日子,每年为了迎接这个节日都要花去不少精力和时间。如开油镬(西樵地区过年的油炸特色食品如油角、煎堆、地豆鸡、芋虾、粽子等),晒腊味,搞卫生,添新衣,置新具,写对联贴晖春,包利是,买鞭炮、准备拜神祭祖用品等,比城里过年繁杂许多,一切都要在年前弄好。过去购买力不强,每至年末特别热闹,一些流动商贩肩挑油糖或杂物布匹上门叫卖,甚至白地堂的涌边埗头,也常有艇家载来缸瓦和木柴推销。年末许多家庭都会买一本“通胜”(老黄历),一则用于选择日子,二则可作为日历。每年冬至过后,各家就要陆续开始扫屋大清洁,洗被洗蚊帐。年廿三各家都有谢灶之礼,用小煎饼、水酒和烧猪肉感谢灶君一年来的庇佑,祈求来年平安。年廿六或廿七就要开油镬,由于过年的小食品需要大量人力先手工捏制,所以一般邻里间会互相帮忙。年廿九或年三十就可蒸年糕了,取其节节高之意,但如果年糕蒸得不好,人们会觉得自己会不吉利。年三十都必须洗澡,洗去所有晦气。
除夕之日,各家都忙于晚上的团年饭,外出工作的亦纷纷赶回家,先提着一只白切鸡到大祠堂祭祖,然后去大庙还神,最后就是一家吃团圆饭了。饭后小孩手提小灯笼,上街“卖懒”(旧时风俗,小孩会高唱着: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烧鞭炮更是除旧迎新的寓意,一些年轻人喜欢去采青,就是到菜地偷摘几棵生菜,取其生猛好运之意,菜主也视而不见。当年新婚的男士忙于接新妇,女的忙于去婆家。除夕之夜一般都守岁不眠,据说能使父母长寿。除夕零时开始鞭炮喧天,有的人在家拜三更神,有的到大庙争上头炷香,这一夜大庙香火格外鼎盛。除夕晚守岁的人们通常有些活动,如搓麻将,打天九,掷骰子等尽情欢乐。
引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乱入屠苏。千门万户红彤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几句形容春节气氛最为贴切。年初一清早,街上确实一个红彤彤的世界,满地红色的爆竹纸,鲜红的春联贴满村中各个角落。以往大祠堂和后楼的春联颇有雅意,如:“荥阳望族
粤海名宗”以及“柳营春试马 虎帐夜谈兵”等等,一些门楼贴上“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句,民居住宅大都写上平安吉祥之类的联语。这一天禁忌颇多,叫小孩不要讲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逢人便说恭喜发财,一般家庭还会向着天官赐福神位设台摆好祭品上香敬神。不知何故,年初一不外出拜年,只做些家务,不时见到那些外来人,手持有龙舟的木棍在各家门前唱些吉利话,主人一般给封利是答谢。这一天(和恒)大街最为聚脚,三三两两,谈笑风生有之,烧炮仗有之,大人一般晚上也以打麻将为乐。
年初二早上便是开年,照例是一轮参神拜祖,然后早餐吃生菜鱼片粥,吃完一般就拖男带女到长辈家拜年。早期礼仪更复杂,后辈拜年时还需穿上褂裙礼服、自备茶壶礼盒到长者家中拜年敬茶,当然也会收到利是。
年初三又是不宜外出拜年,据说是赤口月兔会招惹是非。村人一般去墟上买些生菜图吉利,也有的趁机休息一天。
年初四是习惯于远足拜年,外嫁女是“归宁”的好时机,一般是带上丈夫孩子随行。由于农村平时聚会不多,向岳父拜年显得特别情切,小孩表亲之间亦得到欢乐团聚,又是天伦之大乐。这天聚会必然盛情款款,大破悭囊。初四后活动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平静下来好好休息。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霄节,这里没有太隆重的气氛,而这天也是上元宝诞,到大庙参神作福的人很多。另外,前一年新生男丁的家庭会举行“开灯”酒会,“开灯”无非是在祠堂挂公纸扎的灯笼,亲友间宴饮一餐。(正规的“开灯”是需将男丁姓名登记入丁簿,以后会记入新族谱中的。)
( “柳营春试马
虎帐夜谈兵”对联字面工整且应节,所以古代多用作兵营的门联。其典故为:西汉时,汉文帝派周亚夫等三个将军防备匈奴,周亚夫的驻地在细柳
[柳营]。有一次皇帝去视察慰问,前面两位将军都把皇帝及其随从当大爷伺候,到了周亚夫的兵营,差点儿连门都进不了。皇帝来了,周亚夫也不行君臣之礼,只以军礼相见。最后,皇帝觉得还是周亚夫这个将军当得称职,给他升了官。)
清明是拜山的日子,一般都有慎终追远的观念,清明之前总有一番张罗,如:培山、折金银纸元宝,把折好的纸元宝串好,并在门前插些柳枝驱邪。这里习惯是正清拜太公,原只烧猪抬往上岗山头上,拜祭后按男丁分发祚肉(拜祭过祖先的烧猪肉,清明节还有抢甘蔗习俗),满60岁的可得双份。各自房头的太公一般是清明后祭拜,有些要去远的山坟犹如旅行野餐,拜山的人肩挑沙锅干柴,并附带苋菜、豆腐及烧肉在山头开饭,这种拜祭后的野餐别有一番风味。外面谋生的人一般清明都会回乡祭祖,其中有些人更是西装革履太阳镜,手拿照相机,有如衣锦还乡,出尽了风头。
五月端午包粽子是很普遍的(今天村里多在过年时才包粽子),村头未见过正式的赛龙舟,祠堂里也未见过有龙舟的存在,相反对面百东村曾有赛龙舟的盛况。端午日一般是大人带小孩到涌边洗龙舟水澡,用朱砂水搽肚脐,也有的饮少量艾酒以求平安。最常见的各家门口贴上黄色的“午时符”,印有有些看不明白的图形符号,大概是驱邪治鬼的意思。而有针线手艺的人会绣些小狗送小孩作玩具。
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俗称“七姐诞”。七夕之夜有些未婚少女组织拜七姐,其中繁简不一,繁的是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摆设供人玩赏,这些工艺品是模拟牛郎织女小家庭中的情景,如小木床、小桌椅、绣花小被褥、小枕帐等等,不少的工艺唯妙唯肖,十分精巧,有的还培育七姐秧苗和一些植物盆景,条件好的还用留声机助兴。简单的只是在当天礼拜一下便算完成。
还有七月十四烧衣节(送鬼节),这天人们会在门口焚烧纸衣纸币,并将酒水饭菜果品撒到街上。
六月十九是众所信仰的观音诞,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一些街坊就兴起唱“观音出世”的木鱼书,即请一个盲人唱者吟唱一整夜的木鱼书,内容就就是观音出世与得道,附带也唱一些“蔡中兴筑洛阳桥”、“解背红罗”等民间故事木鱼曲,鼓师左握弹板右拨古筝,唱得有声有色。至夜深十二时鼓师小休宵夜,村人利用空隙时间向观音像焚香礼拜以表虔诚,另外主人还会准备了花生猪骨粥招待听书的左邻右里。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同样是一大节日,月饼也是唯一节日礼品。过去的月饼不那么精巧,包装也简单,主要是纸包,品种以五仁、豆沙、豆蓉为主。节前半个月左右墟市的饼铺就开始张灯结彩大肆宣传,有的还挂上走马灯吸引客人。除了月饼之外还有月光饼、猪笼饼、小灯笼等也吸引小孩。中秋之夜合家吃一餐团圆饭,赏月时还可以吃到月饼、菱角、芋头、柚子、大红柿、炒田螺等,这与当下也无区别。一些好事的人还会玩“迷童子”的游戏,即月光下几个人伏在地上,有一个人拿一炷香在伏地者背后念咒,请师傅上身打功夫,实际真能上身打功夫的还未见过,失败就归咎于心灵不静。另外当晚年轻人火烧番塔最为热烈,每村通常有好几处,入夜后年轻人到处要人家赞助禾草谷糠,与之前采集的木柴堆一起烧个通红,火越旺围观的人越多。
九月重阳节的风俗是登高避灾,村头附近没有高山,会有一些人去登西樵山,一般是小孩放风筝象征已登高,重阳也没有扫墓的习惯。
冬节各家各户忙于杀鸡拜神,一种说法是过冬大于过年,过去普通人家习惯年初孵小鸡放养,目的就是能应付这几大节日,可见当时日子也艰难。
冬节过后,正是一年将尽腊鼓频催,又得要准备迎接新的一年了。村中俗例年年如是,一些习惯与城市基本相同,只不过在城市会简化许多。
(现在村中仍有清明节祭祖、每人分发祚肉的传统习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