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园公淑配区太夫人九秩开一祝寿文

(2023-11-18 09:19:06)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图片

历史

分类: 族谱类,祭祖、庆典等活动
                   思园公淑配区太夫人九秩开一祝寿文

    这是道光年间思园公潘进的原配区太夫人生前最后一个生日时的一篇祝寿文,已译为白话,原文是当时乡中的何文绮老夫子所写,他是思园公生前的好友。祝寿文写道:
   何文绮老夫子恭祝思园公淑配、诰封宜人潘母、区太宜人九秩开一大寿。(即八十一岁大寿)
   自古夫妻、家庭乃至国家的和谐之道,重点在于孝道和友爱,而要在经济上有所成就,也要十分懂得互惠与信义的道理。对于乡闾街巷中生活的普通人,不需要太多讲究。而一些甘愿过安静生活者,一般会默默耕耘,自我修为,但并不习惯那些繁杂的世俗事务。对于那些十分有天赋的人,一般他们都志高骛远,但却往往不能把家庭问题处理得很完美。
   被大清诰封为宜人的潘母,即区太宜人,是奉直大夫思园潘公的淑配夫人。思园公生前与我(何老夫子)交情很深,他的子孙许多我都教过,对思园公的高尚为人,以及区太宜人的贤良淑德,我是由衷敬慕,并乐于传颂,我知道他们的子孙日后必定会人才辈出,光大门闾。
   思园公的祖先是以耕读为业,勤俭忠厚,积行于家,德在闾里。思园公继承发扬祖先的美德,更是青出于蓝。他有三个弟弟,其中二弟早世,四弟敦叙堂的健良公也去世得早,遗留下幼孤,思园公承担抚养,并视为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与思园公的三弟、理藩参军健明公的关系很好,健明公是长子潘以翎也曾是我的弟子,在甲午年秋闱乡试中,潘以翎更是荣登贤书榜,成为一名举人。放榜之日,中举的名帖传来,其中更提到潘以翎年少时的学业文章都是思园公的悉心栽培,令我十分感叹。思园公对其他子侄也是用心扶持、悉心教诲,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而区太宜人一直在思园公身边默默支持,克俭慈爱,从不猜嫌刻薄,更增添了思园公的美德。可以说思园公心怀孝友,而区太宜人就以思园公之心为己心。
   思园公慷慨好施,西江桑园围决堤时,村中民居倒塌了数百家,许多都是贫穷无力重建的人家,思园公和区太宜人同心共济,向族中灾民提供资金援助,根据各家出力修堤的情况提供赈灾资金,从而战胜水患,灾民又重新有了温暖的居所。之后还为灾民筹集捐款购买粮食,成为当地灾民心中的救星。另外,思园公出资修建先人的祠堂、倡修义祀祠等敬宗修族的事迹也是功德无量。
   早在清朝嘉庆已丑年(即1805年,思园公38岁。),上游因为发大水而决堤,延祸下游的堤坝。不久波子角堤段也崩溃了,附近仙莱乡所管辖的堤基受到波及也崩塌了,灾情十分严重,而仙莱乡的村民却十分贫穷,无力重建家园,后来由南海县的富商伍家仗义捐出巨资,重修堤坝,使桑园围东西两边都坚固如初,这次伍家对当时南海的灾民可谓义薄云天,而思园公利用与伍家的亲密友情,鼎力劝捐,达成好事也是功不可抹。
   之后思园公还为仙莱乡做了不少排忧解困之事,所以当地村民不但感恩伍家,至今仍一直颂扬思园公之大德。例如,思园公发动本乡(百滘堡)村民购买仙莱乡水灾后形成的废田,租给当地人养鱼帮补生计,而租金用来补贴百滘堡的科举教育之事,思园公还为新成立的“兴贤文会”提笔作序,使当地重文尊教的风气蒸蒸日上。
   思园公自少好学,文章写得很好,长大后更是读通古今史书,但由于屡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得志,于是就放弃考举人,转学法律专业。他常说,要判好案,重要的是查清案情背后的动机缘由,根据实际案情决定是否执行宽厚之法,这样才能保证执法严正又不失仁义。从思园公的话中,我们就能看到他的为人和思想。思园公深谙世事,睿智有谋,当时的名公卿宦常前来造访,与他商讨时事,思园公均对答如流,坦诚相告,为民谋益。
   同乡的李椒堂当时在监察机关任职,思园公曾协助他工作,替他起草了关于南运粮船屡遭敲诈,汉军旗兵勾结外盗勒索民船,部分县吏借盗贼销劫案瞒天过海,民间普遍出现聚众立教的组织威胁城乡治安等问题的奏疏,并得到朝廷的肯定。思园公为本省百姓所做的这些好事,都记载在南海县志中,班班可考。但后来思园公淡泊名利,推辞了诸多官员的聘请,喜欢隐居家中,以读史通今自娱,一直到老都是这样。
   道光丁酉年(即1837年),思园公离世时享年七十一岁。之前思园公想到先人未有祠堂,于是就捐资为他的祖父谨川公修建了祠堂,并与高祖乐耕公、曾祖高远公一起供奉,四时祭祀。另还为他的父亲祥斋公修建祠堂,购置祖尝,还订立家规,将其财富平均补助家族的每位成员。我曾读过思园公所著家规,其中充满了孝悌仁义的道理,令人肃然起敬。思园公去世后,区太宜人勉励膝下子孙,要继承先志,谨守家训,就如思园公在生之日一样。就这样过去了许多年,现在区太宜人年已过八旬了。
    区太宜人为丈夫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潘以谦,为国学生;次子潘以逊、潘以和,都因为水利工程的功劳而议叙获得县丞之职;第四子潘以翥(zhù)为本邑的秀才。孙子共九人,长孙潘斯湖,在道光丙午年(1846年)乡试中考上举人副榜(后在咸丰元年1851年考中举人),次孙潘斯濂,在道光甲辰1844年考试中领乡荐(即考上举人),在丁未年京城会试中高中为进士,并进入翰林院深造。因此,圣皇天子施恩褒奖其祖父思园公,自本朝皇帝登基以来,每逢国家大庆,必会为思园公加封进爵,现为诰赠翰林院庶吉士,晋赠奉直大夫,而思园公的淑配区太太也被诰封为宜人。进士潘斯濂是以翥公的长子,因此以翥公也获赠翰林院庶吉士,可惜以翥公已病故,潘斯濂兄弟两人自小就受到各位叔伯的教导,因此各位伯父(潘以谦、潘以逊、潘以和),堂叔潘以翎等均获诰封翰林院庶吉士,晋赠奉直大夫。
   今年潘斯濂将请假南归,他弟弟潘斯湛也举行了入学的典礼,现在大家共聚一堂,为区太宜人祝寿,并嘱咐我写篇序文。我与思园公是好友,也是晚辈们的老师,所以未敢推辞。我曾经读过《大明》、《思齐》两篇文章,讲述西伯侯季历(周文王之父)和文王的德政时都提到太姙(季历之妃)和太姒(周文王正妃)的贤良淑德。其中说道:夫唱妇随之大义,是幸福美满之源泉。所谓,道行于上,则其国昌。道行于下,则其国炽(指朝廷与民间推行道德高尚之风,国家必然繁荣昌盛。)。这在朝廷或在民间道理都是一样的。
   思园公如孝友尽于己,恩义施于人,由身以及家,由家以及乡的诸多事迹,都是值得广为传颂的。而对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自己勇于担当却很少提自己的功劳,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而区太宜人以思园公的品德为楷模,教导勉励子孙,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下一代,也是一种真切的积善之举。
   我庆幸能与这位德才有成之人(思园公)成为好友,现在看到区太宜人之贤淑,更加感念思园公之为人。今天高朋满座,一族上下,开“王母之高会”,“献莱子之斑衣”(老莱子为春秋时楚隐士,世传有老莱子戏綵娱亲的故事。),大家欢聚一堂,张灯结彩为老夫人祝福贺寿。我完全能预见到,将来思园公与区太宜人的子孙必会步步高升,加官进爵,前途未可限量,所以写下此文为证。
 
思园公淑配区太夫人九秩开一祝寿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