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鲫鱼与无督螺

(2023-07-22 09:22:56)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图片

分类: 村中历史与传说、丛书目录
                                 西樵山红鲫鱼与无督螺
                                        晚清进士潘敬 《樵山杂著》 
      西樵为南海名山,趺(山脚)有市,名官山墟(即西樵镇城区)。有闸,名民乐窦。山半平坦,可耕种。居民数百家,皆务农。稻田连阡,游其中者不疑置身山上也(指西樵山山势平缓,山上也有村庄农田,和数百户农家,如同山下的稻田阡陌一般)。山后泉水佳胜,清流激湍,溪涧产鲫鱼,半身红色。螺,挫其尖(即西樵山特有的山涧螺,可食用,方言读为“无督螺”,意指通常螺尾端尖突的部分没有了)。 
     乡人附会谓,郑仙煎鲫半熟,椎螺待煮(通常待煮的螺预先要剪掉其尖),忽尔得道,遂倾鱼与螺于涧,然后飞升,鱼螺旋甦。所传之种,鱼半已受火,故红,螺则失尖也。予意度之,鱼潜深涧,阳光欠缺,故受光处独发红。螺为泉所冲,与溪石相磨击,久久而尖脱焉。
(郑仙是指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著名道士郑安期,曾在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传说某年瘟疫流行,为了拯救民众,他在山上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另一传说是秦始皇闻知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的九菖蒲能治绝症,命其采纳供奉,郑仙不从,于蒲涧跳崖,乘仙鹤飞升。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是郑安期得道飞升之日,称为“郑仙诞”许多广州市民登上白云山拜祭郑仙,同时采集菖蒲,在涧中沐浴,祈求身体强健。近年广州市开始着力恢复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民俗,每年八月份在白云山上举行“郑仙诞”庆祝活动。)  
(从惠隐公文中的介绍可知,古代西樵山的居民也把山上红鲫鱼和无督螺的来历归因于郑仙的飞升成仙。故事说,当天郑仙煮饭,把削去尾端的螺放在锅边待炒,而铁锅中鲫鱼正煎得半熟变红。突然郑仙觉悟得道,于是将半熟的鲫鱼和待炒的螺倒入山涧中,然后飞升成仙。而被倒的鲫鱼和螺居然复活了,还传下种来,于是西樵山的鲫鱼是半身红色的,而螺是没有尾尖的。我几岁游西樵山时,长辈就曾介绍过西樵山有“无督螺”,很好吃,现在估计已很难找到了。)  
     (惠隐公)余年十六(指虚岁)丧母,窀穸(zhnx葬礼)事毕,悲伤之余,命仆肩书入(西樵)山,居“云泉仙馆”,读以忘哀。每当月色笼山,万赖俱寂,泉声淙淙,与予读书声相和,今不可复得矣。馆前为“三湖书院”,无肆业者,后为“养云庐”,所养为一群老道士耳。有“饭盖岗”,山之附庸,远望之如覆一大饭釜盖,故名。
(惠隐公在家中是长子,父亲名继孚,母亲黄氏在惠隐公15岁时病逝,为母亲办完丧事后,惠隐公就带着书仆一起上西樵山专心读书,借以忘掉丧母的哀伤。当时惠隐公住在“云泉仙馆”,旁边有“三湖书院”。“云泉仙馆”宁静清幽,今天人们上西樵山参观仍能感受得到。而当年惠隐公的表叔康有为也曾在此读书修学,而两位均成为晚清的进士。)
红鲫鱼与无督螺

红鲫鱼与无督螺

红鲫鱼与无督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