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鲫鱼与无督螺

标签:
文化教育杂谈图片 |
分类: 村中历史与传说、丛书目录 |
(郑仙是指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著名道士郑安期,曾在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传说某年瘟疫流行,为了拯救民众,他在山上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另一传说是秦始皇闻知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的九菖蒲能治绝症,命其采纳供奉,郑仙不从,于蒲涧跳崖,乘仙鹤飞升。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是郑安期得道飞升之日,称为“郑仙诞”许多广州市民登上白云山拜祭郑仙,同时采集菖蒲,在涧中沐浴,祈求身体强健。近年广州市开始着力恢复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民俗,每年八月份在白云山上举行“郑仙诞”庆祝活动。)
(从惠隐公文中的介绍可知,古代西樵山的居民也把山上红鲫鱼和无督螺的来历归因于郑仙的飞升成仙。故事说,当天郑仙煮饭,把削去尾端的螺放在锅边待炒,而铁锅中鲫鱼正煎得半熟变红。突然郑仙觉悟得道,于是将半熟的鲫鱼和待炒的螺倒入山涧中,然后飞升成仙。而被倒的鲫鱼和螺居然复活了,还传下种来,于是西樵山的鲫鱼是半身红色的,而螺是没有尾尖的。我几岁游西樵山时,长辈就曾介绍过西樵山有“无督螺”,很好吃,现在估计已很难找到了。)
(惠隐公在家中是长子,父亲名继孚,母亲黄氏在惠隐公15岁时病逝,为母亲办完丧事后,惠隐公就带着书仆一起上西樵山专心读书,借以忘掉丧母的哀伤。当时惠隐公住在“云泉仙馆”,旁边有“三湖书院”。“云泉仙馆”宁静清幽,今天人们上西樵山参观仍能感受得到。而当年惠隐公的表叔康有为也曾在此读书修学,而两位均成为晚清的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