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丛记(上)
摘自清末进士潘敬《樵山续著》
辽宁省昔名奉天省,当沈水之北,故名沈阳。今为辽宁县,元置路,有明于此地曾设沈阳中卫。清太祖崛起,乃由辽阳迁天命中都于此,因称盛京。此地西控朱明(明朝政府),北邻蒙古,东南与朝鲜接壤。彼时清代拓土,仅仅局限于南满一部。就地言势,则沈阳者,诚不愧为彼帝都(清太祖的都城)一恰好之位置也。

(奉天城门)
顺治初年,入都北京,以将军留守此地,故称“留京”,又名“陪都”。此则沈阳之沿革也。今者人口约十八万,城有内外两层。外城周围连亘四里,由椭圆形之土城以成。复有八边门,与内城门,遥遥对峙,盖当日所以备万一之警者也。自日俄战后,仅小西边门不事锁錀(指城关守卫)。外城人口,较多于内城。街衢亦不规则,内城为方形,周围一里有半,高及三丈以上,楼堞棋布,城墙广阔,约可容纳数万戍兵,且有施展野礮(火炮)之余地。道路则分扼于八门,城门均以瓮城拥护。而城根则为贫民细贾杂居之巷,城内交叉为井之四大街,是为商区,中央为金銮殿(清太祖至皇太极时期的禁宫,今为沈阳故宫博物馆),大政殿,文溯阁,旧都督衙门等。
此外胡同,率为八旗邸宅,官吏公馆,充满其间。由小西门通大东门之大街,钟楼、鼓楼在焉。而城下之外壕,虽半皆淤塞,从未闻施以浚泄。城楼之屋瓦,亦复飘零垂尽,在在皆有朽败之象。
(沈阳故宫中的金銮殿)
金銮殿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登基,在位11年。)、太宗(皇太极,1627年登基,在位10年。)宫居之所,系建于崇德二年,位于四平街中央、都督衙门前立于南,周围五百五十余间。门临大西门,达小东门之大街,以东西华门为界,且以“拒马栅”遮断往来。南面之宫门有三,中为大清门,东为文德坊,西为武功坊。武功坊之西侧一阁,为翔凤门。文德坊之东侧为飞龙阁,虽为二百八十年前文武(官员)进谒之集所,继则为储藏珍宝之库矣。其中金银珠玉,宝剑名画,充然沛然。清太祖之兜、金刚石小刀、黄金之钟、珠玉之首饰等,光彩陆离,炫人眼目。
崇政殿后凤凰楼,巍然高峙,前清列代祖像在其中焉。登临凭眺,全城集于眼底。其后有清宁宫,合殿两侧,则为往昔妃嫔居所。日华、霞绮等楼,前后相望。而文溯阁藏有《四库全书》六千七百五十二函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