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力量

分类: 个人表达区 |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很多,我最熟悉的当数高尔基说的这一句。以前只是把这句话记在脑子里,根本不去想高尔基为什么如此说?不会去思考书籍到底有什么作用。
80后的我,从记事开始没吃过什么苦。家里排行老三,顺理成章得到姐姐的庇护,养成霸道、贪玩的性格。小时候,爸爸有一座红砖窑,收入不错,一家人早早过上了温饱不愁的生活。六岁的我有机会被送到老家菜场边上的私人幼儿园里上了半年学。记忆最深的是,每天中午老师都要求我们把头靠在桌子上睡觉。我都只是装模作样,并不真睡。半年幼儿园时光,如果没有记错,是真没看过一本书。七岁被送进小学,一到四年级的语文老师都是非科班出身的代课老师。据说,那个年代没什么事情做,肩不能挑的人就会选择去做个“教书匠”。工资虽不高,起码不用下地干重活,不用经受风吹日晒。小学前四年,除了读语文书,还是语文书,印象中再无读过其他书。升入五年级,正规师范毕业的陈老师接手班级。他很重视我们的阅读,他的宿舍床底下有一箱箱的书,供我们去借阅。每周,陈老师都会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跟我们聊聊读过的书。投机取巧,懒惰成性的我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总能俘获大部分老师的心。或许是因为“被喜欢”来得太容易,从未发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我无需多少努力,轻轻松松成绩就能保持在中上水平,胸无大志的我自然很是满意。小学五年时光,我大抵读过一些书的,但现在唯一有印象的书是《一千零一夜》和《365夜故事》。
老爸红砖窑的生意不错,老妈希望三个孩子能靠读书过上轻松的生活,借着舅妈的一个亲戚在一所中学里担任书记,那个年代交了借读费就可以入学,并不像现在受“施教区”限制。学校很好,老师很好,只是我自己不给力。从小懒散惯的自己,依然靠着老天爷赏饭吃,天天游手好闲,从不埋头苦学,成绩却也能维持在中上水平。中考前,老妈希望我能考上师范。虽然最终如愿成了一名师范生,成了一名教师。但这中间有些许曲折,不过也算好事多磨,结果是如愿了。现在回想,是应该感谢很多人的,只是那时候的自己不懂珍惜,现在的自己太过“倔强”,不好意思低头承认过去的幼稚和无知。或许是吃了没好好读书的亏,以前的自己偶尔会人云亦云,耳根子极软,或许这是因为骨子中的那一份“懒”在作祟吧!随大流,跟着大家走,自己就不用动脑筋,多轻松。师范三年,大专两年,看的书唯有“言情小说”。大学图书馆中那厚厚的一本本言情小说,足足都有六七百页,每每只用花上两三天就可以看完。富家公子爱上贫苦姑娘的故事促使我编织起一个个虚无的白日梦,霸道总裁那帅气的影子时常出现在脑海。沉迷在脑残的言情小说中虚度光阴,从来没有用心去阅读经典。
曾经欠下的债终归是要还的。可笑的老天爷居然让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还好,小学语文老师,足够可爱,懂得如何讨孩子欢喜,就可以。当然,从小就懂得讨人欢喜的我,驾轻就熟,很快就能让孩子们喜欢上我。《礼记·学记》中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每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我的心中就发怵,总害怕自己误人子弟。虽然课前都会精心准备,不敢怠慢,但是胸无点墨,自然底气不足,心生畏惧。于是,我开始慢慢拿起书阅读。此番阅读纯粹是为了增加一点作为语文老师的底气,当然也可以证明我“善良”的本质,不要耽误了孩子。因为目标如此,所以多半读的只是关于学生习作方面的书籍。每每看到那些文笔好的人洋洋洒洒出美文,还有一些人出口成章,好生羡慕。羡慕归羡慕,我也总是眼高手低,不愿意再多看一些书,一有空闲,手机不离手。或许是因为书读得太少,眼界无形被限制,认知被蒙蔽,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那个曾经的自己悄悄探出头来。不自知的人终归是容易上当受骗的。那段难熬的日子,用书来打发时间,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治愈自己无数个焦虑、忧郁的时刻。不加选择,各类书籍都看,只求书给自己带来片刻的安静。不求把每一本书的内容记住,只是享受阅读的宁静,沉浸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跟随作者经历书籍中每一个人物的生活故事,体会他们的情感。借助每一个角色,经历不一样的人生,看清很多未曾看清的真相。
渐渐的,心静下来了。非常感恩自己,找到了用书籍自我疗愈的方法。年少的自己未好好读书,人到中年好好去偿还曾经欠下的。愿往后余生,自己能够坚持阅读。用书籍武装自己,让书籍成为个人进步的阶梯。感谢“书”,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