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见底了么?
(2011-12-12 09:23:45)
标签:
股票 |
笔者认为,比确认底部更为重要的,是在不确定性泛滥的市道里,寻找相对“确定”的行业机会。
2011年的日历快翻到底了,2011年的股市也在“步步惊心”地加速赶底中。单边下挫的年度行情让投资者叫苦不迭。2610、2437、2307……每一次所谓的“底部”的昙花一现却都换来更多的套牢盘。12月8日,2302点,33个月的“大底”再度刷新。
处处都是“何处是底?”的苦闷追问,透射出这个冬天的料峭寒意。
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底”,投资者应把握的只是相对的机会。换一句话说,与其继续纠结和等待底部何日到来,倒不如在左侧耐心甄选,寻找潜力深厚的成长品种。
从估值来看,截至12月5日,上海A股的平均市盈率是14倍,深圳主板的市盈率是24倍,中小板是31倍,创业板是42倍。
股市还有没有泡沫?如果有,泡沫在哪里?大家一目了然。
且不论市场熊没熊到底,比较有把握的判断是:股票在地上。就风险而言,说目前的股市已经“见底”一点不为过。
但作为投资者,和规避风险同样重要的,是财富效应。
既然低买高抛是获利的铁律,那么买股票,第一看估值,这是低买的保障。第二看趋势,这是高抛获利的前提。
货币主义一向认为:价格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股票的价格就更是如此,K线图上的每一根阳线都是用市场资金堆起来的,货币在这里至关重要,但货币哪里来?来自信心。信心哪里来?来自政策。
政策转向带来流动性转向,从央票利率一降再降,存款准备金率正式下调,货币政策已经从意向性宽松走向实质性宽松,刺激信贷增长,支撑实体经济的政策目标已经成为2012的主旋律。尽管存款准备金率下降释放出来的4000亿信贷规模只够流向实体经济“抗旱救灾”,但政策转向建立起来的信心却是引导民间资金流向股市的水车。自2001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幅与上证综指变化的相关度逐步增强就是一个明证。
从业绩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全体A股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575万亿元,按照可比公司口径,同比增长为13.78%,其中原材料板块利润增速为35%,大金融板块的利润同比增长20%,消费板块的利润增速为16.6%。与此同时,中小板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7.94%,创业板利润增速同比只有6.25%。
板块的机会在哪里?同样一目了然。
笔者认为,比确认底部更为重要的,是在不确定性泛滥的市道里,寻找相对“确定”的行业机会。
从中长期政策倾向来看,2012年以后的宏观调控是以“改变增长方式”为目标。“结构性调整”意味着传统行业的产能扩张很难有大的空间,相比之下绿色行业和民生板块值得关注。
传统的制造业行业面临资源价格上涨、尤其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其增长周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传媒、医药、通信、食品、饮料等消费类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需求弹性较小,其成长性则相对确定。
除此以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业绩增长也令人瞩目,银行、券商、保险等大金融板块是百业之母,任何行业增长它都能从中获利,它们应该是我们不确定市道下最确定的选择。
价值底早已水落石出,政策底正云开日明,技术底的构建完毕尚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然左侧投资,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