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栏目要慎重用语,重视规范(二)
2024-04-01 18:14:26
标签: 时评 文化 历史
举烛者A
上月在观看《新闻联播》时,发现央视头条新
闻上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于是在我的“举烛者A
的新浪博客”上发文加以分析、纠正。没想到昨天
《新闻联播》前的《简牍探中华》栏目,在情景剧
的演绎中又出现令人不爽的差池。不到一个月的时
间里,仅我一人发现两次明显差错(我不是天天看
,而且切换率较高)。不能不说央广在节目质量把
关上漏洞较大。下面用事实说话:
当我打开央视综合频道时,《简牍探中华》已
将汉简的相关内容演绎了一半。竹简内容涉及汉代
出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时,出现古代文献司
空见惯的容量量词多少多少“石”(
dàn)。但是,
所有的参演人员异口同声地读作“石”( shí)。场景
中还出现某文化学者坐阵把关的情景。呜呼!国学沦
落到这个地步,还能说什么?这不是国家花大气力
搞的文化建设吗?
“石”(dàn)作为古代表容量的量词,在十进制
计量中,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常常还用作修
辞上的借代,指代太守一级的高官。比如“两千石”。
古文叙述直呼“两千石”,就指代太守。因为自汉
代太守一级官员的年薪可购得“两千石”粮食。农
业国以粮食作为折算标准。一石接近今天80公斤。
在汉语里,“石”这个字代表两个词,两个读音,混
淆了就是笑话。我没有考证过在词义系统中先有名
词“石”(shí),还是先有量词“石”(dàn)。但是汉
语语音学常识告诉我们,先有(dàn)的语音是肯定的。
诸如此类的细节把关是有难度的,但作为国家
权威窗口,不能不慎之又慎!
2024年4月1日
央视栏目要慎重用语,重视规范(二)
举烛者A
上月在观看《新闻联播》时,发现央视头条新
闻上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于是在我的“举烛者A
的新浪博客”上发文加以分析、纠正。没想到昨天
《新闻联播》前的《简牍探中华》栏目,在情景剧
的演绎中又出现令人不爽的差池。不到一个月的时
间里,仅我一人发现两次明显差错(我不是天天看
,而且切换率较高)。不能不说央广在节目质量把
关上漏洞较大。下面用事实说话:
当我打开央视综合频道时,《简牍探中华》已
将汉简的相关内容演绎了一半。竹简内容涉及汉代
出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时,出现古代文献司
空见惯的容量量词多少多少“石”( dàn)。但是,
所有的参演人员异口同声地读作“石”( shí)。场景
中还出现某文化学者坐阵把关的情景。呜呼!国学沦
落到这个地步,还能说什么?这不是国家花大气力
搞的文化建设吗?
“石”(dàn)作为古代表容量的量词,在十进制
计量中,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常常还用作修
辞上的借代,指代太守一级的高官。比如“两千石”。
古文叙述直呼“两千石”,就指代太守。因为自汉
代太守一级官员的年薪可购得“两千石”粮食。农
业国以粮食作为折算标准。一石接近今天80公斤。
在汉语里,“石”这个字代表两个词,两个读音,混
淆了就是笑话。我没有考证过在词义系统中先有名
词“石”(shí),还是先有量词“石”(dàn)。但是汉
语语音学常识告诉我们,先有(dàn)的语音是肯定的。
诸如此类的细节把关是有难度的,但作为国家
权威窗口,不能不慎之又慎!
202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