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谐音借代起名法及其它

(2023-10-27 11:02:46)
标签:

杂谈

文化

历史

起名

图片

                                                            谐音借代起名法及其它
                                                                           举烛者A
      在中华文化中,每当婴儿降临人间,长辈要给他(她)起个吉祥如意的名字来陪伴他(她)度过一生。姓名是一个人信息的标志和窗口,自古以来其间学问博大精深,中国人的起名法众多。本人不揣浅陋,只谈谈“谐音借代兴义法” 。                                                                          
    “ 谐音借代兴义法”实际是“谐音法”和“借代兴义法”的 结合。谐音法就是利用甲字与乙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 借助语音的桥梁作用,用甲字来借代乙字的语义。这种借代既可以是姓 ,也可以是名。以姓氏谐音的比如 :杨(扬)帆、刘(留)青山、何(河)思源、于(鱼)得水、韩(汗)建功、尹(饮)万泉等。以名谐音的有:史静(敬)贤、孔从洲(周)、李公朴(仆)、车通图(途)、周学千(谦)、文彦(渊)博等。这种起名法立意空间广阔,表意含蓄委婉,意蕴更加深厚。比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这一大名的命名,可谓别出心裁,文化含量高,含蓄而新颖,难有重名。该名立意源自《诗经.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该名命意的中心词是“鹿鸣”,而“呦呦”只是拟声修饰语。起名者不让中心词直接出现,而让“呦呦”替代中心词“鹿鸣”,也就是以偏代正,省去中心词。这种起名法别致而古高。凡读过《诗经.小雅.鹿鸣》篇的,一般都能明白其内涵。下面着重谈谈中华文化中的“鹿鸣”现象。
       在古代,“鹿鸣”象征金榜题名,科举高中;也可用来形容朝野的人才特别多。“鹿鸣”是古代的一种歌曲,一般放榜的第二天中举的考生会被宴请,宴席间要歌《鹿鸣》,故又称为鹿鸣宴,“鹿鸣之喜”一词由此演化而来。跟它对应的是武举“鹰扬宴”。也就是从周代,“鹿鸣”已奠定了喜庆的基调。三国时的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也曾引用它表达过求贤若渴的情怀。鹿的本性温顺合群 ,一般认为是祥兽。尤其可贵的是传说鹿不吃独食,发现有好食物,就呼朋啸侣与同伴分享。此时的招呼声加以摹拟,便是“呦呦”。

                                                谐音借代起名法及其它

当今人们重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不少企业家、美术设计师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宝藏。在杭州西湖闹市区有家饭店叫“杭州新新饭店”。该饭店大厅的楼梯侧有一尊黄铜雕塑(如下图),塑的就是一只鹿。设计者就是用这只鹿来宣示恒久的欢迎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记得我结婚典礼是在老家四合院的前院。为了增加喜庆色彩,大哥设计了挂在屋檐下的大红缀檐,亲自书写了八个大字: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谐音借代起名法及其它
                                        
                                                 这是杭州新新饭店的铜鹿。拍于2020年。

谐音借代起名法及其它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的陇中路段,半年前开了一家时尚餐馆就叫“鹿鸣馆”。这是外围装饰。


谐音借代起名法及其它

        这是“鹿鸣馆”内门厅。我问前台,为何叫“鹿鸣馆”?答曰:食材中有鹿肉而得名。呜呼!意境很美,但是否有点煮鹤焚琴?既然有“鹿鸣”的美妙意境,何必食其肉寝其皮?

       总而言之,从“鹿鸣”意境中立意起名,应是不错的选择。需要补充的是“鹿”的谐音还有“禄”,而这个“禄 ”在过去许多人名中含有。在过去艰难的岁月里,人们被穷怕了,于是希望后人能在经济方面摆脱困境。于是有了“得禄”、“有禄”、“常禄”等直接起名法。这种起名法与谐音借代兴义法相比,有天壤之别。当然,一个人的姓名不能决定事业的成败。但是不能否认好的名字对拥有者有个长期的良性的心理暗示作用。这种精神价值不可小觑呀。
       
                                                               2023年10月28日于上海市尔雅轩
                                                    
                                                                                                                                                                                                       谐音借代起名法及其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