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那位名字为schönherr(中文直译,俊男,通俗点就是帅哥)的男德语老师,在课堂上曾经隆重介绍过法国的“Haut
Koenigabourg”城堡,在他的描述下,这座历史久远的古堡驰名欧洲,如果不去看看绝对是种遗憾。欧洲人眼里的名迹,我们东方人定是要体验下的,这也算入乡随俗吧。
城堡座落在法国阿尔萨斯酒乡一带,当视野里出现一大片的葡萄园的时候,一抬头就看到了建在海拔700多米山顶的巍峨城堡。看着险峻地势中的Haut
Koenigabourg,就知道它在中世纪时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山的路既窄又弯,很多发夹弯会让你一次过足了开车瘾,随着耳膜的鼓胀,我知道离城堡越来越近了。很快就看到了长龙般地停在路边的车队,浩浩荡荡足有一公里,人气是旺啊。

城堡的具体建造时间无人知晓,但历史上第一次对它有所记载是1147年。绕过密林,城堡便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没有想到的是,城堡建造得如此粗犷和原始,也许正因为如此,第一眼城堡并不失望。


据说,历史上阿尔萨斯的古堡大都面向莱茵河的孚日山脉东麓修建,这是因为阿尔萨斯地区地形狭长,以南北向的孚日山脉和莱茵河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地理骨干。Haut
Koenigsbourg古堡地理位置的重要尤其可见,实际上,夺取了古堡就意味着占领了法兰西的重要地理屏障-孚日山脉。走入古堡,立刻看到巨大的石块砌就的十几米高的堡墙,拱卫着城堡内高大的城楼。我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中国的长城,其实它们的功效是一样的,只是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时间要久远得多。
古堡厚重的城墙,粗糙的炮口,黑色的木门,铜制的风灯,这一切会让人直觉几个世纪的血雨腥风,只是古堡设计得过于随性,我虽不懂建筑,但大大小小的城堡也见过一些,外观如此凌乱随性的古堡倒是第一次见到,这让我不得不感叹法国人的思维方式,也许这就是法兰西式的浪漫吧,要知道,如果没有战争,城堡就是财富和权利的象征,当然也还会有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浓重沧桑的古堡,一定有故事。
据史书记载,城堡在1462年遭受联合军的攻击而被烧毁,之后一位公爵在这块废墟之地重新又修建了城堡,并开始建造了在当时已经普遍用于战争的大炮等进攻防御系统。公爵死后,因无后继子嗣,城堡辗转为当时统治欧洲的罗马帝国国王所有。17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源于宗教冲突而蔓延欧洲大陆的“30年战争”,瑞典军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包围进攻最终攻克城堡,城堡再次被毁,在这之后的数百年间,无人再来光顾烧毁的城堡,1681年城堡重新归属路易十四统治的法国,然而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当然也包括这座古堡,割让给德国。记得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吗?书里描写的正是这段历史背景。直至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之后,古堡以及阿尔萨斯地区又回归法国。二战开始,希特勒绕道比利时,避开马其诺防线,迫使法国投降,再次占领阿尔萨斯。二战胜利,阿尔萨斯才重回法国。
江山易主,朝秦暮楚,恐怕没有谁比法国阿尔萨斯版图的颜色更变得更快了。也正因为如此,阿尔萨斯的地方文化中,融汇了法德两个民族的风味,法国人说的所谓“阿尔萨斯方言”,就是德语,斯特拉斯堡的著名风味菜品,其实就是德国大餐。而古堡简直就像是位久经杀场的老将,历练风云,见证历史。
其实我们今日所见的古堡,最后的修建者是德国人,房门屋顶随处可见的雄鹰雕刻,会让你联想到德国国徽上张翅舞爪的鹰,古老的灭火器上的文字也是德文。我终于明白了这座城堡在欧洲为何闻名了,它其实就是一部镌刻欧洲历史的教科书。


很意外,在城堡内的起居室我发现非常考究的木质摇篮,这与墙上威武的将军的画像,甚至整个古堡杀气弥漫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之后的参观中,无论是兽骨悬挂的吊灯,锋利的兵器,还是顶层陈列的大炮。。。无不显现战争阴森的氛围,那如小小的摇篮般的温馨之物无处可觅了。


站在城堡的最高处,环绕四周,立刻明白了军事要塞的含义。

整个城堡的参观中,充满了浓重的战争氛围,心情很难不压抑,下山的途中,居然发现一辆鲜红的R8停在古堡下,它的出现,让古老与现代,战争与和平形成了强烈比对,奇怪的是,心情也开始变好了。


下山途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村庄,古朴木质的建筑在鲜花盛开的春天中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摄入这一切的时候,心也开始慢慢变得轻松纯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