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境外旅行 |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其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千米,人口2003万,全国设17个州、3个直辖市,首都阿斯塔纳,主要城市有阿拉木图、奇姆肯特、卡拉干达等。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今东部在公元766年,由突厥部落的葛逻禄建立叶护国,8世纪南部被阿拉伯人与萨曼王朝占领。9-12世纪时,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北部先后加入乌古斯、黑汗和基马克、钦察等国。12世纪上半叶,遭契丹人的入侵(西辽)。13世纪初,被蒙古人征服并受金帐汗国控制。
15世纪,今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土地从金帐汗国分离,成为月即别汗国的一部分,随后一些部落脱离月即别汗国的统治,被称为“逃亡者”“脱离者”,并逐步形成哈萨克族。16世纪初,哈萨克族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个汗国。18世纪小玉兹、中玉兹先后加入俄国,大玉兹则被准噶尔汗国并吞。18世纪中叶,清帝国灭准噶尔汗国(1757年),大玉兹、中玉兹成为清帝国的藩属。19世纪清朝国势渐微,沙俄趁机于1864年吞并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土地。1925年4月,中亚各国按民族划界,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独立,成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其在斯拉夫语中是“避难者”“逃亡者”“脱离者”的意思,起源于古突厥的一个直系分支民族,并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古代哈萨克人泛指今中亚一代的古代游牧部落,如乌孙,月氏等等。“哈萨克”一词含义也一直存在争议,除斯拉夫语的说法,还有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或“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等观点。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形复杂,境内多为平原和低地。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和西南部地势最低,东部和东南部是有着崇山峻岭和山间盆地的山地,矗立着天山、阿尔泰山、外伊犁阿拉套山、塔尔巴哈台山、准噶尔阿拉套山等。其中,天山山系地处哈萨克斯坦的东南端,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界山,其雄奇险峻的山峰长年被积雪和冰川所覆盖。最高峰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也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最高峰。
哈萨克斯坦经济是以石油、天然气、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