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花戏楼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花戏楼位于安徽省亳州城北关,是一处在“山陕会馆”基础上修建的戏楼,该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故俗称“花戏楼”。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为山、陕商人在亳州聚会交际的场所,两地商人崇敬关羽,会馆设有祭祀关帝的家庙。后经康熙、乾隆两代多次改扩建,新建大殿,增置座楼,藻采歌台等,使其在建筑布局、整体设计以及装饰艺术上,都成为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1988年1月,被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等。左右两侧的铁旗杆高16米多,一对重12吨,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殿中供奉关羽雕像,两侧立关平、周仓像。大殿左右有庭院各一,藏有元赵孟顺、清梁献书刻。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钟楼外侧各有楼房三间,为山陕商贾所居住。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
花戏楼舞台呈凸字形,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台正中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台前悬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舞台用六根立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花戏楼的雕刻极具特色,分为砖雕、木雕和彩雕三部分,雕刻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传统戏文、民间图案等,色彩绚丽,美轮美奂,是一座难得的艺术宝库。
花戏楼以正门前的旗杆、木雕、山门为建筑三绝,其中木雕包含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个,神态各异,呼之欲出;山门上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在不足5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花草树木无数,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宗教、历史、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这些木雕、砖雕是中国雕刻艺术历经几千年演变的巅峰之作,对研究中国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