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系列-江苏-长江“江阴段”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长江“江阴段”岸线西起与常州市交界的老桃花港,东至与张家港市交界的江阴经济开发区陆家庄,全长35千米,以鹅鼻嘴为界,上游称“扬中河段”,下游称“澄通河段”,为单一顺直微弯型河道,长江水域面积56.7平方千米。
长江“江阴段”位于长江下游,长江自西浩荡而来,受到黄山基岩的控制,江面宽度至此缩减至约1200米,而过江阴后,江面豁然开阔,渐行渐宽,到南通附近江面宽达18公里,至上海以东则宽达90多公里,形成一个纵深200多公里的喇叭形河口,江阴也因此被形容为“江尾海头”。唐朝诗人李白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这一壮阔景色的写照。
江阴古称“暨阳”,北临长江,南近太湖,夏商时期即已聚成村落。春秋时,“黄田港在澄江门外,春申君开以灌田,南出,而与九里河接者,为江潮出入之总汇”。南朝梁敬帝废“暨阳”,改名“江阴郡”。隋朝“京杭大运河”贯通后,江阴凭借水陆优势,成为苏南地区重要港口。唐朝允许外商来中国开展贸易,江阴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港埠。宋代“商船倭舶,岁尝辐辏,故市大于城闺,而通泰靖之贸易者,犹翕集焉。”清代,随着轮船运输业加快发展,江阴港展现了舟船满泊、商贾满街的景象。

长江“江阴段”水面较窄,位置险要,江岸君山、黄山濒江扼水,傲视天堑,形成独特的江防优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江阴要塞”闻名天下。明初定都于南京,在江阴水岸建起“江阴卫”水师炮台,拱卫京城。明代中期,倭寇时常袭扰东南沿海、沿江一带,江阴段作为长江要塞,部署军队,严阵以待。至清道光年间,为防外舰入侵,又在黄山增修炮台。清光绪年间,继续在江阴两岸配置巨型火炮,炮台由东向西分为右翼、中权、左翼和北岸,合称“沿江四路炮台”。解放战争后期,江阴要塞守军起义,江阴成为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