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阳朔-西街

标签:
旅游城市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高山、峡谷、洞穴、峰林 |
阳朔西街位于广西阳朔县,东到滨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汇,构成阳朔最繁华的旅游街区。

阳朔西街东临漓江,直对东岭,西对“膏泽峰”,旁靠“碧莲峰”,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街道。其最早始于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阳朔建制时。“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就对居住在阳朔的居民羡慕不已。元代至正年间(1674年)筑石城后,以县衙为中心辟设“十字街”,成为县城繁华的商业中心,“万利祥”、“陈公兴”、“蒲同昌”和“元安”等实力雄厚的老字号各踞一角,对阳朔的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十字街”东西向的街道就是后来的“西街”。
阳朔西街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游客首先发现了“西街”,怀着对当地自然风光、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境外游客趋之若鹜,很快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一度被喻为“地球村”。阳朔西街长近800米,宽约8米,略呈东西走向,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整条街道建筑彰显“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木门窗、吊阳台”式的桂北民居特色,古朴典雅。。
阳朔西街在抗战时期成为多国人员的集散地,当时,国民政府“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机构南迁至此,大部分入驻“西街”尽头体育场后的“中山纪念堂”。另有南迁到阳朔的“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其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此演讲和授课。此外,随迁到阳朔的尚有“敌国人民收容所”,负责接收德、日、意等国侨民。驻桂林的美英盟军人员也经常到阳朔,这也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