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阳朔-徐悲鸿故居

标签:
旅游城市文化杂谈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徐悲鸿故居位于广西桂林阳朔县前街,与“孙中山先生下榻处”隔街相望,1936-1937年间,徐悲鸿常居于此,进行大量创作。

徐悲鸿于1935年底到桂林,为漓江风光所陶醉,结下不解之缘。次年其受聘于广西美术会,并折寿筹建“桂林美术院”。期间,定居于阳朔碧莲峰下。刻“阳朔天民”图章一枚,作为此间绘画之用,创作出《晨曲》、《漓江春雨》、《古柏》、《风雨思君子》等代表作品。该故居最初为徐悲鸿所租用,后李宗仁购置此住宅赠予。1984年桂林市文物部门将此旧居收回,进行重修,廖静文亲书“徐悲鸿故居”横匾。2003年,徐悲鸿铜像在此揭幕,故居修葺一新,重新开放。


徐悲鸿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旧居为一处中式砖木结构的硬山顶平房,青砖灰瓦,面阔3间,进深3间。中为正厅,东房客室,西房画室,厅后卧室,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院门外围白粉墙、小青瓦,略带土黄色的檐口。院内安置徐悲鸿半身铜像,两侧有阳朔特有奇石,篆刻的“阳朔天民”、“徐悲鸿印”等印章。院内还植有白玉兰古树一株,10多米高,浓荫若盖。
徐悲鸿故居主要陈列展示徐悲鸿生平经历以及在阳朔生活与创作的图片、资料等。徐悲鸿在此创作大量传世之作,同时创办“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为广西培养艺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徐悲鸿故居已成为阳朔县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之一,曾多次举办书画展,在缅怀故人的同时,也为故居增色不少。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等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出《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