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乌鲁木齐南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房产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乌鲁木齐南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北至淮海中路,南至肇嘉浜路,全长1195米,为上海市一类历史风貌保护道路、64条永不可拓宽道路之一。
乌鲁木齐南路由法租界公董局筑于1918-1921年,初时以法商尼尔洋行职员“巨福”之名命名为“巨福路(Route Louis Dufour)”。1943年10月以新疆迪化市地名改称“南迪化路”,1946年改称“迪化南路”。1954年迪化市改名为乌鲁木齐市,故此路改名为“乌鲁木齐南路”,沿用至今。该道路两旁遍植悬铃木,沿线两侧为传统高级住宅区,以新式里弄和花园住宅为主,多为外侨、外资洋行公司职员居住。西侧有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乌鲁木齐公寓、锦绣大楼等;东侧有泓园、高欣公寓、联业大厦等。
乌鲁木齐南路64号现为“66梧桐院”,原是“国际礼拜堂”牧师住所,建于1932年,邬达克设计。建筑采用假三层砖木结构,墙面为清水红墙,立面上有半露的木构架,开有白窗。屋顶陡峭,覆有红色机制瓦,开有棚式老虎窗为阁楼吸纳采光,是英式乡村住宅风格的典型代表。1949年后,作为徐汇区体育局办公使用。2020年1月,修缮改造为“66梧桐院•邻里汇”,成为天平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体。
乌鲁木齐南路70号为一处欧陆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63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平面略呈方形,红瓦多坡顶,挑檐较远,灰色水泥仿木构架外露,黄色水泥拉毛墙面,下为红色砖墙,房前有花园。现为民居。

乌鲁木齐南路151号为旧时大统织染厂经理“朱敏堂住宅”旧址,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1474.7平方米,为美国殖民地复兴式花园住宅,在上海的近代花园洋房中,该类风格较为少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建筑按原样拆除重建,仅门廊柱等构件为原物。现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所有。1994年2月,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乌鲁木齐南路157号为一处欧陆风格的公寓住宅,建于1935年,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入口处为古典构图,采用陶立克门柱与弧形山花门头。平面整体略呈L形,沿建国西路和乌鲁木齐南路街角分布。公寓楼原为每层两户,共六套独立单元,1951年后曾作为华东军区后勤部家属公寓,现为民居。
乌鲁木齐南路176号旧称“巨福公寓”,195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公寓”,亦称”“安康公寓”。建筑外立面暗红的面砖与灰白水泥面层相间,将墙与窗的层层关系清晰呈现,阳台栏板的洗练与栏板上部流畅的金属杆件的相互衬托,使这个大块横线条的立面有了优雅细部的点缀。旧时曾长期由在沪工作的外侨居住,多为外资公司洋行的中高层职员。
乌鲁木齐南路178号有三座历史建筑,分别是1、“夏衍旧居”,为假三层砖木结构的欧式花园住宅,红瓦屋面较为陡峭,建于1932年,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屋前附带花园面积638平方米。2、“草婴书房”,草婴原名盛峻峰,翻译家,书房中存放着其毕生收藏的书籍,复原其书房场景,展现其翻译成就。3、“衡复艺术中心为原“美国共济会堂American Masonic Temple”旧址,建于1928年,双层混合结构房屋,建筑面积约1152平方米,后作为徐汇区政协礼堂之用数十载。
乌鲁木齐南路180号为一处具有英国住宅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红色清水砖墙,较为陡峭的屋顶上点缀以老虎窗,局部半露屋架。该住宅建于1930年,当时的美商“普益地产”聘请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在巨福路(今乌鲁木齐南路)设计 建造了6栋花园住宅,采用与“哥伦比亚住宅圈”通用的户型和立面,主要风格有英式、意式、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式等。该处建筑即为其中之一。1946年,国民党将领刘峙曾在此居住。201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一侧的乌鲁木齐南路182号为国民政府农工部长“马超俊住宅”旧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