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宗教圣地 |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为: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据《古清凉传》之《仙经》载,“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当时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诏令兴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大孚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载,五台山寺庙多达三百六十多座,有僧侣三千余人。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会昌灭佛”之后,宋代还有72座,明时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达到112座。目前存有唐代以来历代寺庙68座,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五台山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留存有珍稀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等历史遗产,被誉为“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等,另有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珍贵文物,数量浩繁,积淀丰厚。
五台山建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其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均为全国同类地区罕见。按材料分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按建筑形制分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等,按其性质分有佛塔与墓塔之分。其中,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珍品。塔院寺内的高耸入云的尼泊尔式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造型优美,其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众多寺庙,所以成为五台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