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古城(镇)、古建筑、古道 |
湘峪古城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依山而建,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古建筑群,粗犷雄伟,享有“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美誉。






湘峪原名“相谷”,因村落被山水环绕,故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的偏旁部首,是谓“湘峪”。该地因明朝户部尚书孙居相、御史都堂孙可相、四部首司孙鼎相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孙家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因此湘峪古城也被称为“三都古城”。







湘峪古城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由孙氏兄弟主持,历时十一年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建成,城池为砖石土木结构,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00平方米。古城分内、外两城,城墙依山势而建,高5-25米,宽4米,周长约760米,并辟有三门:东曰“迎晖门”,西曰“来奕门”,南曰“宸薰门”。南城墙沿村前溪流走向,在岸边悬崖峭壁上砌砖垒石,建有角楼、藏兵窑洞、马厩、马夫居住窑洞以及挡水墙等,窑洞的建造同样因地制宜,上下层叠,相互联通,既可屯兵,又可储存兵械,大大地提高了防御能力。而因这密集的城窑,湘峪古城也被称为“蜂窝城”。






湘峪古城建筑规划布局为“棋盘式”,东西向两条大街和南北向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村中古民居保存尚好,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都堂、双插花院、帅府、天绘图院、棋盘四院、金鸡院、进士赵鸿猷的宅第、兼做城崖藏兵洞出入口的“延秀”院、“凝瑞气”院、“祖履考祥”院、“学恕求人”院、“理循乐”院、望景楼、绣楼、书房院,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其中“三都堂”建筑独特,正门匾额“四部首司”,匾额下部载:“吏部稽勋司郎中、前文选考功验封稽勋暨礼部仪制司各员外、礼部主客、兵部武选、工部营缮司各主事孙鼎相第”。“三都堂”的正房名“了望楼”,俗称“看家楼”,楼共五层,高约20米,面阔三间,以条石为基础,条石上则通体青砖砌 筑,硬山楼顶,覆以灰瓦,巍峨耸立、雄伟壮观,其外墙以极具艺术性的垂花门式砖雕装饰拱形楼门、窗,简洁、大方,是湘峪明代古民居的一大特色。







湘峪古城从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上来说,其民居建筑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古朴雅致,宏伟气派,与其周边几座古城、古村相似,但其正房更为高大、高层建筑更为集中、气势更为恢宏,同时,它还拥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形式。湘峪民居的窗户多采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墙饰以“眉檐垂柱”的砖雕,这是一种已经汉民族化但仍然带有浓郁西式风格的装饰形式。湘峪高楼为同时代高楼中最早的,比皇城相府的“河山楼”、郭峪的“豫楼”均早一些,对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所造成的破坏起了一定的抵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