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澄江动物化石群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澄江动物化石群位于云南玉溪澄江县帽天山,该化石群的发现,被誉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见”、“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12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澄江动物化石群主要埋藏在澄江境内抚仙湖东岸的山地丘陵区,涉及面积约为512公顷。经多年的采集和发掘,帽天山、马鞍山、啰哩山、大坡头等地确定为澄江动物群的集中区域。由于澄江动物化石群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动物化石宝库,澄江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代表地球的主要历史阶段,并包括生命纪录的突出模式”。





澄江动物化石群是由中国科学院原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研究员于1984年7月在澄江帽天山西坡首先发现的。继后,我国南京、西安、昆明、北京等地的古生物学家先后对澄江动物化石群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采集,已采到的达三万余块澄江动物化石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后,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





澄江动物化石群主要由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组成,距今5.3亿年,门类相当丰富,保存非常精美,发现的动物群达40多个门类、80余种动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而且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珍稀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形态奇特,现在还难以归入任何已知动物门的化石。同时,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证明,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到高等脊索动物,几乎所有的现存动物门,还有许多现在已经灭绝的动物类群,都可以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它们各自的代表。因此,澄江动物群对研究寒武纪早期动物的解剖构造、功能形态、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埋藏条件和保存方式提供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可靠依据。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


澄江动物化石群自1984年发现后,古生物学家在澄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1991年4月23日,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指出“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1996年8月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消息“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是人类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接着《焦点访谈》对澄江县帽天山及化石产地作了全景式、多层面的深入报道。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认为云南澄江化石使脊椎动物出现提前了6千万年。这些化石有助于古生物学者证实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澄江动物化石群产出地层为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其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生命突发性事件提供古生物学证据,为生命起源提供证据,为科学家提供生物高级分类单元快速演化的证据,为修正生物进化史提供大量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