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宗教圣地 |
华严寺位于山西大同古城西南隅,历史上为辽国皇室宗庙,地位显赫。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佛教经典《华严经》之“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得名。历史上该寺几经沉浮,屡毁屡建,辽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元朝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重修。元末战乱,华严寺遭到严重损毁。明初寺院成为官产,明宣德(1426-1435年)、景泰(1450-1456年)年间,作为佛教寺庙重修。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华严寺又遭战火,仅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幸存。之后又陆续重修,但规模和结构都不如前。



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1933年,梁思成先生与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人抵达大同,首站即为华严寺,其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记述到:“大同古雁门地,北魏时号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迁洛阳,凡九十余载,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驰名遐迩。”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上、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其中大雄宝殿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尤其是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很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制作,也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显著升起。




华严宝塔根据《辽史•地理志》所载恢复建造,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塔底近500平方米的面积中,采用了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地宫中藻井、塔柱、壁画、地板、扶梯等,采用了雕凿、锻打、贴烙、线刻等多种铜工艺技法,建成时为中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