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20-11-19 11:58:59)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地理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城西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石窟按照开凿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兴造的皇家石窟寺,在历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营建运动,影响远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区。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称为“云冈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窟为石鼓洞,公元471-494年,与第2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 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窟为寒泉洞,公元471-494年,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该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据考证,第12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3窟为灵岩寺洞,公元471-494年,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现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 菩萨 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 菩萨 头戴宝冠,精美庄严。据考证,第3窟是文献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居僧人达3000人。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4窟为塔庙窟,公元494-525年,石窟一门两窗,未按计划完工。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520-525年)“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5窟为大佛洞,与第6洞窟前檐有两座宏伟高耸的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气势非凡,被称为窟檐建筑,也称窟前建筑,起到保护石窟的作用,同时也美化石窟。楼阁左右两壁是清初壁画十六罗汉,左侧保存完好,画工精细、笔触流畅自然,右侧损毁严重。石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主要造像题材是“三世佛”,主尊释迦牟尼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该窟南壁窟门与明窗间列龛两排,上排为八个圆拱龛,下排为八个lu形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在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负驮须眉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也是中国 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第5窟据说是孝文帝为纪念父亲而修建,为父造像,祈福国运,这或许就是这尊最高大的佛像之由来,另一面也从侧面反应当时社会之繁荣与国力之发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6窟为释迦佛洞,公元471-494年,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雕饰富丽堂皇,被誉为“云冈之最”、“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11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隔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内现存反应释迦牟尼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反映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弘法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第6窟据说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建,在总体布局、造像风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云冈石窟中以精巧著称的一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7窟为西来第一佛洞,公元471-494年,与第8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第7窟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禅思惟像。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顶摹仿木构建筑中的平棊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8窟为佛籁洞,公元471-494年,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东侧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型浑圆,两侧小头戴尖顶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 ,原为婆罗门教神祇。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9窟为阿閦佛洞,公元471-494年,第9-13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第910窟是一组双窟,前后室的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雕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9窟内飞天造像群舞姿优美,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0窟为毗卢佛洞,前室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密的林木和竞奔的动物。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惟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后室主像为弥勒 菩萨,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缘故事龛。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1窟为接引佛洞,与第1213窟为一组,建于公元471-494年。第11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另有二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西壁屋形大龛内七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东壁上层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间集资续凿。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2窟为离垢地菩萨洞,公元471-494年,俗称“音乐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3窟为文殊菩萨洞,公元471-494年,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拔山。该像经后代包泥彩绘,原雕仅见双足踏莲。东壁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4窟,无名,公元494-525年,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已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窟口两立柱为1994年依旧恢复。西壁下层方形龛内,左维摩,右文殊,正中一立 菩萨 右手托钵、左手执莲,表现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内容。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5窟为万佛洞,公元494-525年,方形单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窟内现存造像逾万。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西壁盝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楣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合。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6 窟为立佛洞,公元460-470年,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第16窟主像为施无畏印的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 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7窟为弥勒三尊洞,公元460-470年,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 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 太和 十三年(公元487年)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8窟为立三佛洞,公元460-470年,石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 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胁菩萨 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9窟为宝生佛洞,公元460-470年,主佛像施无畏印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窟为白佛爷洞,公元460-470年,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坍塌,辽代建有的木式窟檐毁于战火,成为露天造像。主佛造像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健硕挺拔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被誉为“云冈石窟的外交官”。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1-45窟分布于第20窟以西的诸窟,是孝文帝迁洛后,一些达官贵人开凿的中、小型窟。出现一种面相清癯的“秀骨清像”新样式,这也是北魏晚期当时雕刻艺术特点的时代风尚。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北魏建都平城(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石窟气势恢弘,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其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其与敦煌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 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