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蒙山大佛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史载其“高二百尺”,约合今63米,论高度为世界第二,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蒙山大佛建于公元559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开化寺为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隋仁寿年初,开化寺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历史上,除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同时修葺佛寺。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开化寺佛阁在唐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暴露,幸后得重建。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释迦牟尼舍利塔(即今开化寺连理塔)。元朝末年,开化寺毁废。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重建。




1980年,太原市开展地名普查活动,1983年发现蒙山一带有很多带“寺”字的地名,其中有一处名为“大肚崖”的,经考证便是蒙山大佛的胸颈部分。佛像头部已不知去向,露出的颈部高2米余,直径5米,胸部高度为15.75米,宽25米,胸颈以下如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等,均埋在厚达数十米的土石之中。至此,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后经发掘统计,佛像两肩平宽,两肘间距22.70米,胸胛肥厚,身形壮硕,小臂长12米、宽2.80米,施禅定印,左手已残,右手长3.10米,结跏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颈部至腹部高22米,至双腿下部高约30米,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3米。
蒙山大佛处于蒙山近山顶处,为单体佛像,是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绵延有约500米的古建筑遗迹,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灌浆450吨加固佛身,同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像,建成高12米、直径8米、重140吨的佛首。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众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