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景区

标签:
旅游黄河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湖泊、湿地、森林、草原 |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号称中国八大湖泊之一,具有很高的区域性价值。






乌梁素海千年以前是一片草原,隋朝在这里设大同城,唐朝在这里设天德军城,均是以城为塞,以遏住如今包头市以西的昆都仑河谷,防止突厥兵马通过河谷、由阴山以北长驱直入,威胁中原安全。反映杨家一门的英勇和忠烈、改编自杨家将之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曾在此取景拍摄。





黄河自西汉到明末,在流入河套平原后,在今磴口县的补隆淖西北分为南北两河。南河在当时为次河道,北河为主河道。随着地壳运动,阴山山脉不断上升,河套平原不断下陷。终于,在清朝初年和1850年,黄河在此两次改道,急转南下,同时在最低处形成两个积水洼,总面积2平方公里,时称“大巴儿洞”和“海壕”,因沿岸长满了红柳,于是后来被称为乌梁素海,意为“红柳湖”。而之前的黄河主道也被当成了天然的退水渠道。






近代“走西口”的大背景下,大批农民由中原迁入河套平原开荒, “大巴儿洞”和“海壕”两处水洼具有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周边又有一望无垠的黄河冲积平原,于是四周农民不断迁居至此耕种,人口逐年增多。1930年大旱,乌梁素海地区颗粒无收,争水纷乱中,乌加河上游同义隆拦河坝破决,大水淹没两处水洼周边村庄,形成了如今的乌梁素海。1949年,水域南北长达60千米、东西宽达25千米,水面扩大到近800平方公里,达到乌梁素海历史上的最大面积。




乌梁素海湖面银光朗映,水天一色,万顷空明,波光浩渺。其因为湿润的气候,成为全球九大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是荒漠地区罕见的候鸟迁徙通道,更是北方的“疣鼻天鹅故乡”。同时,乌梁素海更是与渠系纵横的河套平原、黄河湿地、众多湖泊共同构成了乌梁素海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