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系列-韩城大禹庙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人文 |
分类: 长江、黄河 |
大禹庙位于陕西韩城苏东乡周原村,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是为祭祀和纪念夏禹而修建。






大禹庙原名大夏禹王庙,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坐北朝南,现存献殿、正殿、戏楼等,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正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殿内有明代彩塑禹王坐像,两侧奉立侍者。庙内保存有清嘉庆年间"大禹庙"木匾一块和明历年间《重修大禹王庙碑记》一通。





《史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唐尧虞舜时,舜派禹治水,期间,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撵。”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导滔滔之水入江河湖海,治平洪水,人们因此为其建庙、塑像、供奉。大禹就是坚忍不拔、不屈不饶、勤劳勇敢的华夏民族精神之化身。






大禹庙中设有郭子仪塑像和《郭子仪纪念展》,是因为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被封为汾阳王。汾河入黄后,水量剧增,河岸不断加宽,泥沙沉淀,水流不畅,河岸崩毁严重,大片良田和村庄,时有崩塌之灾。为此,郭子仪不辞劳苦,专住韩城治水。






大禹庙保留了完整的元代建筑,颇为罕见。大殿中的明代壁画以及塑像,也是珍稀。殿内神龛为木作砖基,浮雕绘画,花鸟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山墙有巨幅彩色壁画,东墙为《西游记》中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西墙为郭子仪的“宴庆图”和“受降图”,一幅画两个场面,结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