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河50景-司马迁祠墓(陕西8/11)

标签:
旅游人文地理杂谈 |
分类: 长江、黄河 |
司马迁祠墓位于陕西韩城市芝川镇,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是中国“黄河50景”之一。




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其坐落于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北侧断崖壁立,祠院四周都是砖砌朵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祠院之后,苍松掩映着司马迁的墓茔,为形似蒙古包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据司马迁在《自序》中载:“昌(高祖)生无泽(曾祖),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祖),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今嵬东镇有高门村,南距祠墓约四华里,有司马迁先茔。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据载,“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尤其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有次大规模扩建太史祠。1978年后陆续将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形成较有规模的古建筑群落,于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精神,于公元前91年铸就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大部分,其中《本纪》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记载,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脉络,是《史记》的总纲。司马迁景区祭祀大道两旁设有“十二本纪”景观园,分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楚汉文化、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武帝文化等片区。




司马迁祠建筑群依据天然地势而建,讲究“天人合一”,未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的限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存有司马古道、九九台阶、献殿、寝宫、宋塑司马迁坐像、元修司马迁墓冢,及历代文人骚客题写的碑刻等古建文物,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