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普救寺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人文 |
分类: 宗教圣地 |
普救寺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的峨嵋塬头上,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这里也是元代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





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政权的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另外还有与《西厢记》故事相关的建筑,如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等穿插其间。




普救寺内有一方形密檐式砖塔,形制古朴,尤其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蛙鸣,令人称奇,史称“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该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重庆潼南区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并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同称为世界六大奇塔。此塔原称舍利塔,《西厢记》的问世,使普救寺名声大噪,该塔也被称为“莺莺塔”。



普救寺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从前到后,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建筑群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西厢记》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遇见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而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貌美,却带人马将普救寺围困,欲强占其为妻。老夫人迫于无奈,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张生修书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破贼解围……梨花院就是崔莺莺一家人借居普救寺的住所,“梨花深院”的匾额、“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于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