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心之制:南京城砖展》
标签:
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地理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砖”心之制:南京城砖展》展出于中华门瓮城,从城砖的材质、烧制方法、责任追溯以及城砖铭文等多方面,诠释南京城墙城砖的丰富内涵。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规模最大、现存时间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建设史上的巅峰产物,作为组成城墙的城砖,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城砖又称“官砖”,也称“税粮砖”,是明初建造南京都城工程中一项最大的建材。南京城墙城砖上大多数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数量庞大的砖文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其上铭文,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依据,弥补史料的遗缺,对于研究明代初年的政治体制、赋役制度、经济状况、民众生活、造砖技术、文字书法以及南京明代城墙建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城墙城砖主要规格为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初步计算,建城共用城砖上亿块,朝廷要求质量很高,官吏查验时要求,“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至今多数保存完好。由于城砖来自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如有黏土、沙土、高岭土等。当时长江中下游各府、州、县,中央所属工部,军队等部门,甚至还有一些寺庙,都参与制作城砖的工程,为了确保城墙质量,产地、单位、烧造工程负责人、窑匠、人夫的名字,都必须印在城砖上,以便追查有据,体现了精细的问责制度。




南京城墙城砖上铭文的书写,大体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来自官吏文人、乡间秀才等,其字体流畅工整,极具文人气息;后者来自工匠,稚拙的字体上透射着村野之气。城砖铭文的字体,篆体、隶体、魏体、楷体、行体各体皆备,从铭文技法上,又可分为模印、章印和刻画三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城砖上存在大量的简化字,简化字是20世纪中期以后才普遍使用的,但早在明代,民间就已经出现了简化字。当时采用简化字,也可能是城砖书写空间狭小所致。



南京城墙城砖上有一些吉祥祝福语的铭文,如“寿南山”、“福东海”、“万万年”、“天下平”等,以及一些目前难以释义的铭文,如“试”、“宝二”、“山字二”、 “太上”、“神东”、“城连记”等。除了文字,在城砖侧面还发现了大量符号,包括银锭纹、“十”字纹、“×”字纹、铜钱纹、“xo”纹等,这些铭文与符号的具体含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