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迎泽公园

标签:
旅游城市地理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迎泽公园位于山西太原市迎泽大街中段,因地处古太原城迎泽门(俗称大南门)外而得名,园内水面辽阔,是太原市内最大的公园。





迎泽公园最早为清朝光绪十二年夏末太原城水灾之后的排涝泄洪之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引排污水、挖湖堆山、叠墙铺路、植树栽花,将其建设成为公园。公园以七孔桥为界,先后开挖南湖、北湖,从上游把汾河水引进迎泽湖,使公园水面占到全园三分之一,在当时是全国少有的城市大型公园。

迎泽公园于1958年,将原山西太谷县东达寺建于金大定25年的藏经楼(风华楼)原貌迁入,改变了公园的气势面貌,成为迎泽公园的象征,同年,仿北京颐和园长廊建成。之后当年,迎泽公园一度经历损毁,也数次得到拓建。1977年,公园二次挖湖砌岸,并在北湖中心堆建湖心岛,其上修有湖心亭。多次拓建后,园内布局基本按地形划分为北湖景区,中部景区,南部景区和南湖景区四大区域。






怡园坐落在公园西北角,为一组仿明清传统砖木结构北方园林建筑群,由亭台楼阁、廊轩桥榭等传统园林建筑、坡地假山等景观要素构成,较好地体现了晋中地区元明清时期风格的园林建筑特色。其中迎泽阁为全园的制高点,总高约24米,为迎泽公园之乾楼,从建筑形制和体量上占据了统领全园的重要地位。迎泽阁为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楼阁,一层周匝回廊,二、三层檐四出抱厦,三层内部采用斗栱、藻井营造出了8米见方的无柱空间,建筑构造做法、梁架节点、上部藻井均体现了山西省元末明初建筑艺术特征和构造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