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标签:
旅游城市历史地理文化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区十二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发展较早、最具亮点和世界级知名度、优秀历史建筑最为密集、建筑最为精彩绝伦的区域。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为由黄浦江-延安东路-河南中路-河南北路-天潼路-大名路-武昌路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约101公顷,2015年4月,以其“万国建筑博览”的特色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曾是旧上海以及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号称“中国的华尔街”,是上海一百多年来发展与繁荣的象征,浓缩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人文荟萃、颇具象征意义的区域。





外滩所在区域在唐代已成陆,隶属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划归上海县、隶属高昌乡至明清两代。外滩本为上海县城北面的江(吴淞江)、浦(黄浦江)交汇之地、一处被称作“李家场”的荒芜浅滩,其间“溪涧纵横、芦草丛生”,仅沿滩有一条狭窄泥泞的纤道。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定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1845年,英国强租这块滩地,因其即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可沿吴淞江溯流而上,到达江南富庶地区,还能出吴淞口溯长江而上,深入中国内地。随即,西方各国的殖民者、冒险家、商人、传教士等纷纷来此,成立领事馆、洋行等并建造屋舍,外滩成了上海“十里洋场”的起点,成为殖民者控制上海的重要据点,也揭开了中西融合的近代上海发展的序幕。





“外滩”正式定名于1886年5月。大约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外滩的建筑开始按当时欧美通行式样和最高标准设计建造,上海总会、汇丰银行、海关大楼、横滨正金银行、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怡和洋行、百老汇大厦、亚细亚火油公司等均为当时欧洲大城市中流行的各式大型公共建筑风格,外立面用花岗岩巨石垒砌而成,正面的廊柱饰以花纹雕刻,富丽典雅,代表了当时建筑最辉煌的成就。外滩建筑群与上海邮政总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的地方,黄浦江的开阔、苏州河的蜿蜒,两条上海中心城区最重要的景观河道,与历史经典建筑相互衬托,形成不同界面、质感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观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