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系列:安徽芜湖-天门山

标签:
旅游地理文化 |
分类: 长江、黄河 |
天门山位于安徽芜湖市城北大桥镇、长江东岸,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闻名于世。





天门山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其中东梁山也称博望山,海拔高度82米,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然似中流砥柱。西梁山高88米,两山夹江而立,宛如天设之门,远望又像女子的两道细眉,故又名蛾眉山。水天相接之处,各种船只穿梭于“天门”之中,彰显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天门山作为长江天险,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楚获吴乘舟“余皇”于此。三国末年,晋人伐吴,吴主遣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于天门山,象望旌而降,晋兵直指建业。东晋时,王敦作乱及桓温专命,皆自上流移镇姑苏,以夺天门山之险。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拓跋焘军瓜埠,宋置戍博望。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劭弑逆,武陵王刘骏讨之,劭保据天门山。孝建元年(454年),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刘义宣叛,宋主讨之,进据天门山。大明七年(464),宋孝武帝刘骏祀天门山,大阅于江中,立双阙于山上。齐建元初,魏人入寇司、豫二州,诏于天门山置二军以备之。永元元年,陈显达举兵江州,东昏侯使将军胡松等拒之于梁山。梁敬帝初,陈霸先遣将侯安都等帅舟师,立栅于梁山以备之。唐武德七年,冯慧亮等帅舟师屯博望山。宋南渡后,置寨于天门山。





天门山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览题咏。开元十三年(725)李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芜湖天门山时,写下七绝《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及《梁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坐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无德匪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