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褒禅寺

标签:
旅游地理文化 |
分类: 宗教圣地 |
褒禅寺位于安徽马鞍山含山县褒禅山中,始建于公元638年(唐贞观12年),为千古名刹。





唐贞观年间,慧褒和尚云游至华山,见山中龙女泉、白龟泉等大小泉水,终年流泻,起云峰、鳌鱼岭等大小山峰,如列翠屏,遂结庐于此。圆寂后葬于此,其弟子改华山为褒禅山,并兴建寺宇,谓慧空禅院。此后宋代高僧中会和尚又扩建了寺庙,到南宋庆元年间褒禅寺香火渐盛。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归来后,兴建殿堂,褒禅寺院千余间,住僧近千人,达到鼎盛时期。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云游至此,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文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南宋哲学家叶适任沿江制置使,带兵路过这里,正值大旱,往寺祈雨辄应。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和州州守王大过亦因祈雨灵验,筑喜雨亭。此后,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因而名声大噪。




历史上褒禅寺几经沉浮,原褒禅寺有褒山大塔和山腰小塔各一座,大塔建于宋元丰3年,砖石结构,七层,高约20多米,“文革”期间惨遭浩劫,被炸药炸毁。塔中藏有慧褒和尚舍利的银盒及大批古文物散落民间,后多方查找,将盛有慧褒禅师的舍利银盒追回,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省博物馆。褒禅寺石塔重建后,将舍利请回安置塔内。沧桑过后,褒禅寺风光依旧。





2001年10月,褒禅寺重建,经多方共同努力,初具规模。寺院左右各有一山,高低不同,左山如狮,右山如虎,其间还有一湖,山水相依。寺倚山而建。山门前立两个石狮,门头书“褒禅寺”。入山门,进天王殿,又上,是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堂巍峨,金碧辉煌,佛像200余尊,饰金绘彩。过大雄宝殿,左侧横穿观音阁,便是塔高九层的舍利佛塔,其外廊分出六角,盖琉璃瓦,由大灰砖砌成,朴素而肃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