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褒禅山

标签:
旅游地理文化 |
分类: 高山、峡谷、洞穴、峰林 |
褒禅山位于安徽马鞍山含山县,因宋代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而闻名于世。






褒禅山古称华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圆寂后葬此,其弟子改华山为褒禅山。褒禅山实为数座山峰的总称,产生于燕山造山运动,东起灵芝山,“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止鳌鱼岭,“山色翠霭,四面如围”,又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风之”以及碗儿岭等,其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褒山,相传,此地历来便是仙家聚集之处。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探幽之险,令人流连忘返。宋至和元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游历了褒禅山后,写下名篇《游褒禅山记》。文中描述了褒禅山奇异的风光,并借游山探洞,以事喻理,其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警句。





褒禅山有华阳洞,因在山的南面亦即山之阳,故称华阳洞。华阳洞属于喀斯特石灰溶岩洞群,洞深1600米,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其“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又称“门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之路线,移步换景,神奇虚幻,可谓是“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






《游褒禅山记》同时被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引进高中语文课本,其原文为: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