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山陕会馆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河南洛阳老城南关马市街,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是当时洛阳一带的山西、陕西两地商人们的经商聚会场所。






洛阳山陕会馆又称西会馆,是一个“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社交性公共场合。会馆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占地4970平方米,布局前密后疏,建筑错落有致,由仪门、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拜殿等建筑组成。其中拜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会馆最南端的琉璃照壁由多彩釉陶和雕砖相结合垒砌而成,高12米、宽13.2米,正中用彩色琉璃方砖镶成3块方形壁面,其上雕饰二龙戏珠、花卉、人物等,色彩鲜艳,基座雕饰有精美的图案,是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琉璃照壁,为会馆一绝。





洛阳山陕会馆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在建筑风格和工艺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砖雕、石雕、木雕比比皆是,几乎是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洛阳地处中原,居水陆之便,紧邻山西、陕西,从会馆的建筑与装饰可以领路当时山陕两地商人的富足。





洛阳山陕会馆“制称宏丽”,拜殿前西侧有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碑记,月台前有石狮一对。拜殿保存有完整的清代早期点金彩画,虽经岁月侵蚀,但色彩依然艳丽,图案精美,实为弥足珍贵。后殿檐梁上的斗拱龙头张牙舞爪、腾云驾雾,檐梁下的木门雕花却是人物花鸟,虫鱼细草。山门后为面阔五间的舞楼,其上的木雕装饰和彩绘图案精美,丰富多彩。楼上的屋脊均为琉璃构件,二龙相戏的“珠”是蜘蛛,象征商路的四通八达,连接整个琉璃屋脊的绳子图案,又有“绳绳相扣,代代相传”的寓意,姿态各异的八仙,指商道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会馆建筑与装饰为研究清代洛阳时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水陆交通、经贸往来、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甚至宗教活动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对研究当时洛阳的商业发展情况也有较高价值。





洛阳山陕会馆内辟设“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其展厅分别设在会馆原东西廊房、东西官厅内。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方式,展现隋唐大运河的开凿、繁荣和作用、运河遗珠、大运河洛阳段的保护和申遗等内容,其中,为更加清晰地了解大运河的分布和流向,博物馆在会馆中央广场上,制作了一块150平方米左右的大运河水系浮雕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