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石刻馆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洛阳历代石刻遗存丰富,时代跨越汉唐直到明清,既有体量硕大、技法熟稔的单体石雕,也也有各种石刻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洛阳博物馆石刻馆展示陈列分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志两部分,“石刻造像”是指石窟、寺庙及民间供奉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造像与装饰纹样符号,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的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具有印度犍陀罗艺术和中国艺术相融合的风格,如北魏石虎、东汉石羊、唐代观音造像、唐代石蟾蜍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碑碣墓志”中则展出碑碣、石经和墓志铭,如熹平石经残块、北魏孝文帝之季女元瑛墓志、北魏文昭皇后山陵志等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碑碣墓志。








螭龙首,隋代,1970年洛阳隋唐城宫城遗址出土。长90厘米,突目圆睁,鼻作象首上卷状,张嘴露齿,双獠牙斜出,吐舌,舌尖上夹一小鱼。螭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石蟾蜍,唐武周时遗物,1980年于唐代洛阳上阳宫遗址出土。高51厘米、长96厘米、宽71厘米。自古以来蟾蜍就被人们视作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吉祥的神物,此石蟾蜍是唐代上阳宫宫殿的排水设置。

持剑石翁仲,北魏,1976年出土于北魏孝庄帝静陵。这尊石翁仲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3.14米,笼冠,夹领,短襦,裙服,双手按剑,目视前方,肃穆庄重,高大威猛。石翁仲为皇陵神道石刻,多见于东汉、唐、宋等时期,而北魏翁仲全国仅此一件。

唐代观音菩萨造像,菩萨造像头戴宝冠、上有坐佛、左手持净瓶下垂,右手执莲花上举。

北魏三菩萨造像,中间一尊为交脚菩萨。交脚坐姿应当是早期印度和中亚等国帝王和贵族采用的一种坐姿,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唐代石经幢,洛阳市宜阳县柳泉乡高美村出土 经幢呈柱状八面体,七面梵文,一面有汉字。

东汉龟座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