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同时世代传承,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造就了青海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表现了青海的民风民俗,诸多方面仍留存有淳朴的古老形态,计有国家级57项,省级93项,其中包括蒙古族那达慕、藏族拉伊爱情歌、《格萨尔》神话传唱、《拉仁布与吉门索》土族民间长诗、藏族歌舞“锅庄”、土族於菟、酥油花、湟源排灯、纳顿节、土族婚俗、撒拉族婚礼、西宁贤孝等等,是本土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青海湖祭海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不仅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青海湖祭海始于元代,最初只是蒙古族的传统,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加入了这项祭祀活动。

唐卡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颜料全部采用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老爷山花儿会是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产生于明代,内容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最初的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二是有组织的赛歌活动。演唱主要以“河湟花儿”为主,各民族的歌手同台竞技,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


河湟剪纸留存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每逢节庆或红白喜事,用剪纸来点缀礼品,表达情感。其内容和样式以传统的民间纹样为主,具有浑厚粗犷,不求精剪细刻的特点。在剪纸艺术的设色中,素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间绿,花簇簇”等设色要诀,使剪纸具有光明、希望、生命力等象征意义。

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产地分布较广,据史料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其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品种繁多,有日用器皿,佩饰,乐器、宗教用品等。湟中银铜器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等作为装饰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技艺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多以大型佛像雕塑为主,泥塑在继承汉藏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其它泥塑相比,湟中彩绘泥塑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鲜艳而不失庄重,形象生动地反映着每尊佛像的特征和威仪。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因13世纪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主要指唐卡、绘画造型艺术、藏族故事、历史诗等内容的绘塑艺术,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年来,其从业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土族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通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制作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演出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限制,一盏灯一片布,一位演员就可以演出。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作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把式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文场面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武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数百年来,相沿流传于广大农村,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青海大通桥儿沟砂罐是民间陶器制作工艺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桥儿沟红土资源丰富,为烧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烧制的砂罐种类繁多,无沙眼、无裂纹、不夹生、不变形。它熬出的肉汁保持原汁原味,尤其是煎熬的中药汤剂,药性不变,是其他任何金属或塑料制品望尘莫及的。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特点,西宁刺绣手法多采用平绣为主,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以民间喜闻乐见和吉祥如意的图案为题材,绣制出具有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品。湟中农民画突出表现高原风光及风土人情,成为青藏高原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湟源皮绣采用牛、羊、兔、鼠等多种动物的皮张,利用牛羊毛线和丝绒绣线,以传统工艺精制细作,成为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藏绣运用平针、缠针、套针、跳针等多种针法,创作的各种佛像唐卡和传统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西宁丝毛挂毯绒头长,结构紧密,坚固挺实,做工精细,具有坚韧耐磨,富于弹性、质地柔软、光泽透亮,且使用年代越久,光泽度越高的特点。西宁玻璃画分为单层玻璃画、双层玻璃画和三层玻璃画,颜料有矿物质颜料、彩色油漆、国画颜料、水粉颜料等,着色牢固,经久不变色。多层描绘重合在视觉上形成空间感,加之绚丽多彩、清晰透明,装饰性极强。湟源陈醋酿造技艺距今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水质优良,酿造工艺独特,湟源陈醋成为湟源的一大特产。慕家酩馏酒酿造技艺是选用青稞、六十多种中藏药,以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低度养生保健酒,其酿造历史悠久,慕家村也被誉为"中国酩馏第一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