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标签:
旅游杂谈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邵阳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之一,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见证邵阳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邵阳古称宝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建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如隆回、新邵等地的梅山文化,绥宁、城步的巫傩文化,宝庆、武冈的千年古城,魏源、蔡锷等名人故居,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的不同,在古老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阳目前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非遗项目31项,市级非遗项目77项,覆盖面广,种类丰富,包括传统工艺、戏剧、美术、音乐、民俗活动等各个方面,如花瑶挑花、滩头木版年画、城步吊龙等传统美术,布袋戏、花鼓戏等传统戏剧,花瑶呜哇山歌、七江炭花舞等民间歌舞,宝庆竹刻、蓝印花布、滩头古法造纸等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则主要有绥宁苗族的“四八姑娘节”、隆回花瑶的讨寮皈节、城步南山的“六月六”山歌节等。
其中,花瑶挑花不用设计描图,不用任何绣架,全凭挑花女徒手挑制而成,且构思奇巧,造型夸张,色彩分明,图案取材十分广泛,从天地万物到历史民俗,种类多达上千种,史诗般地再现了花瑶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起源变迁,成为民族繁衍的历史见证。又如滩头年画,为湖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艺术成就极高。鲁迅在散文《朝花夕拾》中就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其视为珍品加以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





.


邵阳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分“邵风邵俗”、“邵人邵艺”、“邵音邵韵”几大展区,“邵风邵俗”展示有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花瑶婚俗、民间文学等;“邵人邵艺”重点展示宝庆竹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宝庆瓷刻等;“邵音邵韵”陈列展示祁剧、花鼓戏、布袋戏、木偶戏、呜哇山歌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