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圆明园遗址公园

标签:
旅游地理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大型皇家宫苑遗址,目前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损毁的建筑基址。断壁颓垣,见证和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

.
.
.
.

.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当时满族入关建立王朝后,皇帝们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开始在北京郊外修建园林。北京西山秀峰溪水淙淙,众多自流泉在西郊汇成湖泊池沼,在元代郭守敬规划的河湖体系下,流至昆明湖水域。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明代时期就吸引了一些达官贵人在此大兴土木。尤其是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以及勺园等,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园林荟集之地。清朝皇室也是同样相中西郊这一绝好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兴建园林。

.

.

.

.

.
初期的圆明园仅是一座藩赐园,规模不大,仅有前湖、后湖等,内建“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取胤禛法号“圆明”,亲题园额“圆明园”。胤禛释义“圆明”之意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旨在标榜明君贤相之能。胤禛登基后,为雍正帝。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开始拓建,在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此后,圆明园不仅是皇室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成为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

.

.

.

.
乾隆帝(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称圆明三园。尤其是建造了中西合璧的西洋楼景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将西方园林艺术融入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先例。清朝中后期,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经150多年的打造经营,圆明园最终成为一处拥有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上百景观的园林建筑群,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此外,园内还珍藏有无数珍宝,以及罕见的历史典籍与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

.

.

.

.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为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人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侵略军直趋圆明园,大肆劫掠,纵火焚烧。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再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纷纷从圆明园盗运木材、方砖、石料等,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抗战期间,北京粮食紧张,奖励开荒,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地,圆明园这处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

.

.

.

.
新中国成立后,于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进行西洋楼一带的局部整理,1983年,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1984年整修福海,1985年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之后又经两年整修,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向社会开放。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其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