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梵净山

标签:
旅游地理 |
分类: 高山、峡谷、洞穴、峰林 |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原名“三山谷”,因身兼自然保护区与佛教道场,史称“梵天净土”。
.
.

.

.
梵净山为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地的武陵山脉主峰,最高峰海拔2572 米(老金顶海拔2494米),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被称为生物资源的“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
.
.

.

.
梵净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 “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推荐“贵州梵净山”作为2018年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

.

.

.

.
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宋代时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乾德三年(965年)所建的西岩寺(已毁)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梵净山风光神奇,明初朝廷派员在此区域督导采金,人口快速增长,佛教得以兴盛,成为僧俗向往的“梵天净土”。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梵净山立有一块《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碑为古排楼式,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极乐天宫”。

.

.

.

.
梵净山最著名景观之一是蘑菇石,其形如名,上大下小,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已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蘑菇石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源头,也是梵净山的形象大使,堪称造物主雕刻的神奇作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