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贵州博物馆)

标签:
旅游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
.
.

.
.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春秋以前,贵州属“荆楚”和“南蛮”的疆域。战国后期为夜郎国的大部分。秦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西汉武帝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毕节)、至江(北盘江)到番禺(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全面确立,延续至隋代。唐代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贵州”这一名称最早记载于宋代的敕书,“惟尔贵州,远在要荒”。宋宣和元年(1119),“贵州”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调整后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

.

.

.
.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

.
.
.

.

.
.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56个民族中世居民族就有18个,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风情独特、绚丽多彩的贵州文化。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其中以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最为著名。
.

.

.

.

.

.
贵州的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还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侗族“大歌”的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土家族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民族戏曲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