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 总督漕运部院遗址 京杭大运河系列102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中国大运河 |
总督漕运部院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中心位置,这是历史上曾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也是大运河世界遗产区。

.

.

.

.
据《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漕运是王朝兴衰的命脉,历代统治者都开凿运河,以通漕运。自春秋战国时起,至清王朝末期,凡是重视疏通运河、以通漕运的王朝,都曾盛极一时。金元明清四朝建都北京,更进一步开凿运河。特别是元朝实现全国统一后,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运河直贯南北,奠定了南北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规模,直至明清,全国再没出现大的分裂。

.

.

.

.
淮安(楚州)是南北水运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当时,粮船至淮安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南粮北调、北盐南运使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自隋起,朝廷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
.

.

.
总督漕运部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由中央派朝廷六部大员或皇亲国戚担纲。漕运总督权力显赫,“统衡七省,遥禀两省”,不但管理漕运,而且还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部院机构庞大,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兵达270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约20000多人。

.

.
总督漕运部院与楚州标志性建筑镇淮楼、淮安府署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当时,建筑规模宏伟,画梁雕柱,飞檐翘角,有房213间,牌坊3座,中曰“重臣经理”,东西分别曰:“总共上国”、“专制中原”。中轴线上分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堂、淮河节楼。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前有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总督漕运部院因各种原因被逐渐拆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