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标签:
旅游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海南省是多民族聚居地,有汉、黎、苗、回等30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艺术,多项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技艺和民俗被选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还有定期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有传承性、民众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截至目前,海南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0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6名。
.

.

.

.
.
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儋州调声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儋州调声齐名的还有崖州民歌,崖州民歌的手抄本《黄玠情歌》尤为珍贵。海南著名的三月三节是黎族纪念祖先的日子,后来逐渐成为黎苗族共同的节日。苗族的招龙舞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黎族打柴舞也称竹竿舞,是黎族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

.

.

.
.
黎族文身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也是少女的一种成年礼被称为是民俗里的“活化石”,不过现今的黎族妇女已经不再文身了。军坡节是海南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为了纪念俚族女首领冼夫人率军出征的壮观仪式,同时还伴有舞龙、舞狮、民间武术等表演活动。原始制陶是早期黎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按照风俗只传女不传男。钻木取火采用木质坚硬燃点高的木料做钻杆,而下端的钻火板则采用性质相反的材料,通过二者的相互摩擦和钻动使机械能转变为热能,从而引燃取火。骨簪是黎族女子的一种头饰,多用牛骨、鹿骨制成。造型别致、雕刻精细、纹饰精美极具艺术价值。黎族的树皮布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一般选择植物纤维较为丰富的树种,经过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裁剪缝制的步骤,最后制成衣物、帽子、树皮被等生活用具。黎锦集合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制作精美、色彩艳丽、款式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