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 瑷珲历史陈列馆

标签:
历史教育旅游杂谈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黑河瑷珲镇的瑷珲新城遗址内,始建于1975年,是一家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

.

.
瑷珲历史陈列馆占地12万平方米,规划为大门风景区、历史陈列区、题词碑林区、将军衙门区、民俗风情区、江畔娱乐区、管理区和商服区8个功能区。陈列馆内部主展厅面积4600平方米。外观设计为右圆左方,右圆型建筑被割出城墙,寓意不平等的《瑷珲条约》使完整的国土被割占。左侧城墙上是大型铜浮雕《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右侧五面风墙悬挂1858个风铃,代表《瑷珲条约》签订的年份1858年。阶梯上,有一《母亲》雕塑,两只抽象的大手托着地球仪,有一个残缺的手指,寓意着祖国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夺去了近十分之一。

.
.

.
瑷珲历史陈列馆展览围绕着黑龙江由中国内河成为中俄两国界河、瑷珲城由繁盛至衰败的历史变迁,充分展示了黑龙江作为中国北方民族母亲河所拥有的辉煌历史和饱受摧残的屈辱历程。无论是边陲儿女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还是中华民族备受欺凌、丧权割地、遭受屠戮的屈辱篇章,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

.

.

.
.
.
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基本陈列采用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分五个展示部分。
第一部分“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展示从遥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就哺育着自己的优秀儿女--中国历代北方诸多民族。
.
.
.
.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展示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
.
.
.
.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展示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管理。
.
.
.
.
.
第四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中俄《爱辉条约》”,重点展示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又一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和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
.
.
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展示了《瑷珲条约》的签订并没有满足沙俄对中国的贪欲,他们在黑龙江左岸刚刚站稳脚跟,便开始越界掠夺我国漠河等地的黄金资源,蚕食我江东六十四屯土地。1900年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黑龙江上的悲剧”,攻占了我国东北。

.

.
.
.
瑷珲新城遗址是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74年,康熙皇帝为驱逐沙俄入侵者,决定在精奇里江与黑龙江汇流处的瑷珲河畔明代忽里平寨旧址建立瑷珲城,于1683-1684年间建成。1685年又将瑷珲城迁于今址,即瑷珲新城。
.
.
.
.